后端分类处置。肥西花岗、蜀山小庙厨余垃圾处理厂将满足近期全市每天“800吨餐厨+800吨厨余垃圾”处理需要;在现有肥东中节能、长丰皖能两座焚烧厂基础上,肥西中节能焚烧厂完成土建,已投产试运行,肥东皖能焚烧厂力争年底完工,届时全市全域近6000吨其他垃圾将实现零填埋。
合肥加快垃圾分类末端设施建设
三、创新治理手段,提升工作实效
将垃圾分类融入合肥“科技元素”,科技创新引领分类新时尚。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点建设中,加载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当居民完成垃圾投放之时,智能设备就能同步称重、同步积分,使得垃圾分类变得更加便捷、智能。
“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点建设
将垃圾分类融入“合肥形象”,打造深入人心的宣传氛围。以合肥垃圾分类虚拟形象代言人为人物载体,创作制作系列动画片和儿童绘本集,设计合肥市垃圾分类卡通吉祥物,以吉祥物为原型设计动漫周边产品和文创工艺品,带动新一波科技游、知识游热潮,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城市形象,培育垃圾分类相关产业链发展。
合肥市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研学游活动
将垃圾分类植入“合肥大脑”,打造智慧环卫。合肥市以健全合肥市生活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和提升管理能级为目标,遵循“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数据报送系统和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监管平台,以期实时获取市区两级前端投放、垃圾收集、垃圾运输、末端处理的实时数据,为进一步做好源头减量,规范建设,奖惩处罚提供依据。
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实现数据分级整合归集,提升垃圾分类治理能力
下足“绣花功夫”,打造合肥垃圾分类社会治理模式。推广垃圾分类议事制度的经验,完善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目标考核与绩效评价机制,探索“精治、共治、法治”。加强党建引领,与基层党组织网络实现“双网融合”;压实社居委和物业垃圾分类责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治理;形成长效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变政府部门“独唱”为全社会参与“合唱”,实现政府推动、组织保障、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格局。
合肥将垃圾分类融入社会治理,共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