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系支撑,打造绿色产业
为打造“上游分类收集、中游分流转运、下游分项处置”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宜昌市市级财政安排8220万元专项资金、区级配套近2亿元推动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截至目前,宜昌累计投放分类式投放容器1.3万个,建设专用转运站3座,形成“车辆就近来装运、人桶对接不落地、运处衔接无缝隙”的运行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仅48小时投放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2600个,迅速建立“废弃口罩收运体系”,收处废弃口罩25吨,有效防止了废弃口罩引起的病毒传播。
此外,宜昌在背街小巷建立“社区定点收集、环卫一体转运、绿色集中处置”的装修垃圾收运体系,探索通过废旧集装箱改造,建成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111处,建成伍家岗区晶海物流和猇亭区逢桥路等大件及装修垃圾分拣中心2处,12500吨废旧木材转化为热电厂有机燃料,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零突破”。
为建立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宜昌推动建立城管与建投政企合作机制,配置71台厨余垃圾收集车,厨余垃圾收运量由30吨/天跃升至207吨/天,顺利通过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终期验收。
宜昌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培育同频共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分类设施建设,构建垃圾资源化利用“集群体”。再生资源产业园一期项目每年造纸7万吨,塑料加工项目具备年加工4万吨废塑料的处置能力,餐厨垃圾产生沼气115万立方米、生物毛油1244余吨。高新区建成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实现厨余垃圾减量90%。
同时,宜昌结合城市绿色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垃圾分类系统建设,促进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筹建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对生活固废、污泥固废、装修固废、有害固废、再生固废实行“五废共治”,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