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显示,国家对于深圳的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如定位所描述的,深圳的发展道路一直带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烙印,随着不断的发展,创新产业、技术等也向外扩散,惠及东莞等周边城市。
而东莞作为传统制造业产业配套能力强大的城市,在2014年前后,就开始主动承接周边的地区高端产业转移,同时又着重于创新制造业的发展,与深圳的创新发展相互呼应。
在城市间协同发展、长期合作的背景下,两市环卫市场发展的道路也有互通之处。
观察走在环卫市场化进程前列的深圳:1984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动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
2009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完善环卫市场机制提升城市清洁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行环卫作业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
201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垃圾管理的意见》,要求继续增加清扫保洁经费的财政投入,持续推进清扫保洁市场化。
反观东莞这边,2001年,从东莞大道绿化工作承包给企业运作开始,东莞的市政环卫作业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
2005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市所有市政道路及沿街门店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均通过招标交由清洁公司承担”以及“加大市容环卫宣传力度,市、镇(区)市容环卫主管部门及村(社区)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市容环卫方面的宣传”;
2006年,环卫市场化在东莞全市范围内广泛展开;
2013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发表《东莞市城乡市容环卫统筹管理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要大力提高东莞市城乡市容环卫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建立环卫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环卫市场监督机制。
对比来看,东莞的环卫市场化道路的每个节点都晚于深圳,但整体过程基本相似,深圳的“榜样力量”不言而喻;从环卫市场化项目的金额来看,东莞虽比不上深圳身为老经济特区的“财大气粗”,没有服务期超过十年、金额数十亿的项目出现,多为千万级的项目,但最近项目呈现密集趋势,前景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9月25日,东莞市委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东莞南部临深的虎门、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9镇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由此看来,东莞市日后各方面的发展将进一步与深圳市相融合,环卫市场化的道路也将会有更高的重合之处。
三、东莞市环卫行业展望
在东莞市11月发布的环卫项目中标信息中,可以看到东莞市家宝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身影,观察其近期中标项目,既有广东的东莞、惠州、潮州等市,也有广西、江西、湖北等省。
家宝园林于2004年在东莞成立,历经十余年的耕耘,业务范围已覆盖广东、广西、湖南等近二十个省(区、市),下设分(子)公司百余家,走在“从东莞到全国”的道路上。
一如深圳的玉禾田、广东的侨银环保,先进的环卫市场、对环卫的精细要求催化着环卫企业的成长,同时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也助力了当地环卫水平的发展,进而带动全国范围内环卫水平的进步。
今年10月份,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环卫服务企业等级》评定企业名单,其中东莞市本地的东莞市家宝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东莞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和顺清洁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榜上有名,优质的环卫企业将为东莞市环卫发展提供助力。
《东莞市域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18-2035)》中提到,东莞市未来环卫行业的发展,依然坚持合理的市场化之路,中期规划的主要关键词是“完善”和“健全”,包括城乡一体化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体系的完善,环境卫生法规和监督体系的健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完善。
此外,《规划》还提到垃圾分类及末端处理事业:“进一步深化垃圾分类制度,提高人们分类意识,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建成完整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再新建1400吨/日的易腐垃圾处理设施,以实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的目标。”
远期目标则追求完整体系上的不断发展。追求“精细化”与“技术化”:注重环境卫生工作精细化管理;运用互联网、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强化垃圾分类工作乃至整个环卫管理工作,最终目标为东莞市环境卫生工作及管理水平整体上达到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或许2020年只是一个开端,在东莞市环卫行业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小规模的爆发将变为大范围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