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问两个孩子,如何看垃圾分类。女儿笑笑比较害羞,说“已经习惯了”。笑笑也说了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她说,在管村学校的全体学生在上广播操时,校长也会和他们说垃圾分类。所以,她在学校里的垃圾也是要分类的。果皮等易腐烂垃圾放到一层的绿桶里,不可腐烂垃圾投放在教室后面的垃圾桶里就可以。
除了两个孩子,丽花的丈夫祝伟,也参与垃圾分类投放。他平时比较忙,很少做饭等家务,产生的主要是抽烟的烟盒和烟灰,也会分好。丽花说,有次丈夫回家比较高兴,还说起垃圾分类。原因是,家里垃圾分类好,受到村里支书的表扬,很高兴,回来后就和丽花分享,觉得很自豪。丽花开玩笑的回应说,“这是我分的”。
三、垃圾产生重地,厨房这样分类
一个家庭可烂垃圾产生的主要场地是在厨房。在丽花家的厨房里,我们看到了垃圾分类的真实场景。摘菜时,我们发现,在洗菜池中的一个池子里,丽花放了一个小篮子。她说这是专门放菜叶等可烂垃圾的。摘菜时,她把这个小篮子放洗菜池里。洗菜时,再把篮子拿出来,放一边。吃完饭,洗完碗后,清理洗菜池里的可烂垃圾后,再放进这个小篮子里。这样,丽花在做饭前后,顺手把可烂垃圾放在专用的小篮子里。
在厨房的一角,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小篮子,是专门放塑料袋等垃圾的。就这样,他们家的厨房里,干湿分类分别两处。
每次晚饭后,丽花会把厨房里的可烂垃圾,分类投放在房子外面的两个小桶里。客厅里的两个分类桶,也是这样对应的分类投放在外面的绿桶和黄桶里。
四、生活地和出生地两相比
丽花对垃圾分类的高度认同,快速响应,和她回望家乡环境变迁,对照龙溪这个目前长久生活地有直接关系。她说云南很缺水,有水的地方目前大多是脏臭的情况。她到龙溪生活后,非常喜欢这边清澈的河水。说起垃圾分类的源动力,她说想法很简单,我们不光是要想自己,还要想想孩子们。垃圾分类好,对自己好,对大家都好,只是举手之劳。
看似简单朴素的话语,是显示她用行动证明自己垃圾分类行为背后真正的思考,这份思考,来自现实中所经历的环境变迁。
丽花回忆,第一次来龙溪,婆婆带她去河里洗衣服。河水非常清澈,感觉非常好,在河里洗过的衣服,穿在身上都感觉很舒服。但是她发现慢慢发现,河水在变差。如果做好垃圾分类,大家就不会把垃圾扔进河里。龙溪村的河道,在2015年左右清理过,干净了很多。
2000年初期,刚来龙溪的时候,没有人收垃圾。他们和婆婆住在一起,婆婆会在做饭的时候,将不能腐烂的塑料等垃圾填进灶膛里,自己烧掉。后来,村里在村边盖了垃圾房,她们就把垃圾丢进里面。但因为距离太远,不方便,很多人不愿意把垃圾丢进垃圾房,就在自己田间地头烧。尤其是厕所里的卫生用品,还有纸尿裤,被狗撕的到处都都是。因为垃圾都是被丢在草丛里,也会被狗撕掉。没有垃圾分类之前,垃圾有时堆积比较多,会很臭。因为距离垃圾房有点远,有些人也会把垃圾直接丢进水沟里。每次发大水之后,大量塑料袋,会挂到树上。各种颜色的塑料袋,非常明显。
垃圾分类前,暴雨过后,流经东阳乡河流两边的塑料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