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垃圾处理项目,将传统的‘给你钱,给你地,垃圾送到你跟前’的亏损处理模式变成了‘不要钱,不要地,垃圾还能变成钱。”12月9日,巴马300吨/天垃圾处理催化水合制燃气项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拉合坳正式开工。
据了解,今年3月,河池市发改委将该项目争取作为国家重大项目立项,项目占地面积约58亩,预计投资17530万元,规模为日处理300吨生活垃圾。
该项目采用的是有机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是将有机垃圾在无氧条件下,通过自主研发的HY-HF-001等催化剂催化裂解,生成高热值的可燃气,经脱硫脱氨后,进入水煤气转化器,对气体成分进行调节、干燥,将调节后的气体在装有自主研发的HY-HYe-001、HY-HYe-002催化剂的费托反应器内,通过中温低压反应合成,生成液烃类化合物及可以直接回收利用的无害气体。
相比传统技术,该项目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垃圾处理过程实现无污染,能够做到无害化处理;能将传统的垃圾亏损处理模式变成盈利处理模式;能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省下大量的垃圾运送费;能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处理后的产物主要有60%-65%可以并往天然气管道的可燃气体、30%-35%国五标准的油品。据了解,使用该技术后,每吨垃圾可产燃气715立方米,按2.3元/立方米计算,可实现利润1644.5元/吨。
巴马该项目开工消息经发布后,很快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表示,这个项目理论上确实是可行的,不过实现难度比较大。他们公司以前在英国有个类似的项目,效果还可以,不过装置好贵。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表示,20多年前,德国就实施过这类技术,但失败了。简单的说,要变成可燃气,需要去除有害气体杂质,即气体净化,气体净化成本很高。
“这类技术骗局很多,这与鼓励创新有关,如金融领域的P2P。目前,全球垃圾热解,气化都不具有商业运行价值。新技术要从小试,中试做起,没有经过这样的步骤,直接用于实践,也可以判断为骗局工程。看一看技术拥有人的状况也可以明了背后的秘密。事实上,不成熟技术应用背后都有腐败支撑,谁能够做环评,谁能够批项目,没有领导的旨意,一步也走不动。”徐海云表示。
一位叫“在路上”的资深群友表示,生活垃圾热值4MJ/kg,我国低阶煤(褐煤)的热值8MJ/kg,之前在做煤制气研究时,充分的理论数据显示,1吨低阶煤能产生天然气350立方。煤制天然气入网价格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保护价格,不可能高于2元/立方。文中提到一吨生活垃圾能产750方可燃气,而且此可燃气可以进入天然气管道。从热量守恒看,生活垃圾热值是不可能产生750立方能进入天然气管道的燃气的。所以,文中750方可燃气绝对是低热值气体(这个低热值气体不可能直接进入天然气管道)。
除了“在路上”,不少网友也对文中所提到的,每吨垃圾可产燃气715立方米产生了质疑,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一吨什么垃圾产715方可燃气?无氧热解产出可燃气4000大卡的可燃气都是很好了,如果卖价2.3元一方,那热值不知道多高?按原生垃圾热值1800大卡也变不了715方可燃气。
这位“在路上”网友同时表示,国内煤制天然气项目主要是低阶煤的利用,其技术是多段反应过程:气化+气体变换+合成,设备投资很大,整个过程需去除各种杂质元素(S、cl、氮)等,简单的实验室装备不能做到。该项目只简单说了几个工艺程序,实际设备、工艺控制事实上很复杂。生活垃圾的组分比煤复杂的多,不可能适合小型投资,即便是生活垃圾免费给该项目,仅仅是运行成本也不可能盈利。
网友郭锋表示,该项目有5点需要探讨:1.裂解后的剩余固废依然需要处理,处理处置方式及费用需考虑;2.裂解气处理中产生的有机废水处理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3.产气量与垃圾成分有直接关系;4.所谓的产气带来的利润,没有考虑装置成本及运营费用等;5.考虑到反应环境稳定和均匀,裂解气化尚为见大型化装置。
网友“吞云”表示,国内的生活垃圾,了不起1500大卡/kg热值,产生715方气,就算热量全给你折合到可燃气里面,一方可燃气才2100大卡,这是啥可燃气?
网友彭佳表示,餐厨项目一般也就1吨餐厨产100立方左右的沼气……这个715立方的“可以并往天然气管道的可燃气体”,按热值计算已经超过能量平衡,只能呵呵呵了。
还有网友表示,具体的技术我不懂,但垃圾的基本属性还是要坚持的,如果“不要钱,不要地,垃圾还能变成钱”,这就颠覆了垃圾第一属性是污染的特性!如果这个技术真的能成功,不获诺贝尔奖,天理难容!
另外,还有不少网友调侃道,地球人理解不了这样技术与项目;这种技术和垃圾化水一样,都属于“神奇的技术”;现在外星人真是越来越多了;如此,得抹杀多少人的政绩和学术; 看来不要提倡源头减量了,要增加垃圾产量,以利于能源获得;一顿利润1600多,一天利润50万,一年1.8亿,投资一年就回本,太牛了,我也要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