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智建分类模式”成效几何?
智建分类模式在福建、广东、江苏、湖南、浙江、甘肃、山东等十余个省份均有项目落地。
据悉,截至目前,伏泰科技与50多座城市合作智建分类项目逾200个,覆盖社区、乡镇、农村1000余个。其业务涵盖从城市垃圾文明设计到垃圾分类顶层规划以及垃圾分类的全链条全流程体系,帮助城乡构建智慧垃圾分类模式。
除了规模效益的显现,另有一组公开数据可以看出该模式在逐步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方面的成效:以某项目为例,截至2019年12月垃圾回收总量31526.69吨,7784.31吨日均垃圾回收量,464.68吨可回收物,3667.27吨厨余垃圾,27391.87吨其他垃圾,2.87吨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垃圾减量率达56.7%。
众多智建运营项目中,杭州、嘉兴、舟山、兰州、苏州、台州等地打造的行业典型样板项目,皆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效应。
例如,以“智能分类+智慧督导+三定两清一督”为特色的吴江桃源镇项目,采用伏泰自研的国内首个智能评价终端,居民投放垃圾时刷卡识别、破袋投放、督导员一键评价。
通过垃圾分类智慧运营管控系统,根据伏泰自有的彩虹算法对居民从年龄、性别、职业、分类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并提供不同精准宣教方案,目前该项目知晓率98.5%,参与率97%,投放准确率达70%。
绍兴柯桥打造“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示范项目,建立“绿色账户”,激励居民积极参与,并创建大数据智能管理中心,对居民信息和垃圾回收工作进行大数据管理,分类参与情况实时动态反馈。
杭州余杭区项目从投放环节开始全流程进行大数据管理,每户张贴二维码牌,每天通过二维码扫码记录居民分类质量好坏,每月定时分析回访,并通过数据关联打通居民购物小店和市民卡等服务,不仅对居民垃圾分类有据可依,调动积极性,更能形象展现垃圾分类开展成果。
从以上模式分析与项目实例不难看出,“垃圾分类智建模式”是带有伏泰科技基因和标签的一种模式。
据悉,作为国内智慧环卫领域的领先企业,伏泰科技积累了的十多年行业经验和大数据,精准分析用户和政府需求,形成相对成熟的垃圾分类相关主体用户“数据画像”,能成为市场需求下的“大玩家”,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抛开企业的特殊身份,更值得思考的是作为其关键优势的IT技术之于垃圾分类行业的影响。5G时代越走越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新技术融入垃圾分类是必然的趋势,这也成为许多城市垃圾分类主管部门的共识。
三、IT之于垃圾分类行业的影响力探讨
IT到底对垃圾分类行业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又给运营管理带来哪些灵感,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探讨。
1、IT让垃圾分类运营管理迈入“数据时代”。
IT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实现业务数据由简单展现向多维度统计分析转型。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激荡着各行各业,相信大家都看得到数据的力量与价值。
对垃圾分类进行高效运营、有效监管,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活,尤其考验精细治理的能力。从垃圾分类设施布局优化,到运营企业考核评价,乃至过程监管、风险管控、管理决策优化等,若还只依靠经验是无法满足现状的。
在日常的运营和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全面采集垃圾分类全流程大数据,并让数据成为生产资料,利用数据分析能力,洞察数据背后的价值,将为运营、规划、管理提供更有力支持。
未来,数据资产必定会成为衡量各方综合管理、建设、运营能力及影响社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IT技术的加持将提供一条提升项目运营质量、优化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
2、IT助力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生态圈。
针对传统企业,短时间在垃圾分类服务上无法攻克的“技术壁垒”,或许恰好是切入信息技术的契机。或突破瓶颈转型升级,或打破固有圈层与IT企业展开合作,都将是输出自身行业能力并获得相应价值的一种手段。
垃圾分类作为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起点,国家广泛推进垃圾分类也将会推动再生资源行业、固废处理行业、存量垃圾治理等产业链各端的多元化发展。
针对这类产业链伙伴,IT技术若能很好地运用在整合产业资源、搭建合作平台通道、赋能企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则利于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圈层,创造垃圾分类生态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