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招:专项回收处理好
为推动源头减量,海珠区建立了“四中心一平台”(即木质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大件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废旧玻璃分拣回收中心和工业布碎信息交易平台)的垃圾处理体系,月均回收处理大件垃圾869吨、园林绿化垃圾878吨、废木材2400吨、废玻璃92吨、工业布碎3314吨,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8.05%,有效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
第十一招:红脸黑脸一起冒
“上周a街楼层撤桶最为顺利”“b街垃圾分类情况垫底,望今后加油”……每个星期,海珠区18条街都会收到一份表格,上面列着本周做得好与差的街道名字。除了每周红黑榜,海珠区还有今日问题点、每月排行榜等制度。对于垃圾分类,海珠区是动真格的。
第十二招:执法多了无处逃
近日上午,海珠区城管部门工作人员来到了海珠区某垃圾吊装点。只见6个绿色大型户外垃圾桶整齐地放置在天桥下,正等待环卫工人进行收运,执法人员上前将垃圾桶盖掀起,不顾异味,翻查里面的垃圾。经过一番检查,发现整体分类情况较理想。海珠区将重点强制单位、餐饮行业垃圾分类执法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设定每周二为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执法统一行动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专员制度,推动实现执法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执法结果还将纳入物管信用管理。
第十三招:离桶近点污染少
今年72岁的老党员何玉卿是沙园街广重社区的一员。最近,她每次下楼扔垃圾,都会主动帮督导队指引居民们分类投放。昌岗街海富社区在职党员周孟见,其妻子也是一名在职党员,趁着休息日,他们带上小孩一家三口做上一回垃圾分类志愿者。海珠区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启动“离桶近一点”入户宣传培训垃圾分类工作。全区各街道广泛发动党员、志愿者、大楼楼长入户居民家,手把手教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宣传更贴近垃圾桶、贴近群众、走进厨房,推动形成良好分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