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车站架两小时摄像机垃圾分类究竟做得怎样?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每天有数十万的城际客流。那么上海海陆空交通枢纽的垃圾分类做得怎么样?上海火车站,这里每天流经一百多辆列车,接送数以万计的旅客,人员繁杂,垃圾产生量大。
“你了解上海的垃圾分类政策吗?”询问几位站内的旅客,从回答的情况看来,大部分年轻人表示“了解”,可年纪大一点的,都表示“不太了解”。
尽管旅客们垃圾分类不到位,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环卫工人来清理垃圾桶,并将垃圾进行分类,做好兜底工作。
在虹桥机场、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等交通枢纽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分类垃圾桶的设置都已经到位,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但在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旅客能做到正确分类垃圾,但扔错的人还是不少。
看来在人流量较大的交通枢纽,垃圾分类还有一段路要走。
坚持宣传教育期待全国联动
“毕竟受到其它城市还没有开展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的影响,所以在海陆空交通枢纽内还是仍有待加强。对于这块,一方面我们的宣传氛围不放松,其次也会尝试和三大运营商合作,在外地来沪人员的手机,到沪之后,向他们发送垃圾分类的公益提示短信,加强他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姚刚这样说道。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每天数十万的城际客流,如何让外来人员同样配合做好垃圾分类,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道难题。未来,我们相信相关部门会继续加强宣传工作,也期待全国上下能够合作联动,共同推进垃圾分类。
执法手段与智能管理双管齐下垃圾分类迎2.0时代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年间,我们看到了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不能只靠志愿者和居民自觉,城市监管体系和行政手段也不可或缺。它们为垃圾分类,提供了执法、管理上的保障。而智能科技的加入,更是将垃圾分类,带往2.0时代。
“你好,我们是城管执法总队,今天对你们的生活垃圾进行检查。”上海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分队长秦列熟练地拿出自己的工作证件,向商家展示。像这样的检查工作,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一般是上午查五家,下午查五家。”
在长宁区一家酒店,执法人员发现了垃圾混扔现象,立即提出整改需求。据秦列介绍,垃圾混扔,是在整治行动中发现最多的问题,这其中,又以酒店、餐饮等行业占比较高。“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宣传教育为主,执法为辅。如果不听劝阻,会开出整改单,要求立即整改。”
7月2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一年来,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进展成效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严永康介绍,2019年,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多个文件,聚焦“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四个环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年来,全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32.8万余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5.2万余次,共检查投放环节居住小区、大型商场、小店小铺、高等院校、医疗机构、旅游景点、交通枢纽等各类单位29.9万余家次,检查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环节单位2969家次,共检查大型中转和末端处置企业306家次,检查个人97097人次。共教育劝阻相对人59856起,责令当事人整改38739起,其中责令单位整改29425起,责令个人整改9314起。
“这里就是今天上报的案件,已经有108个案件,这里是对各个案件的全过程情况的展示。”在长宁区华阳街道综管中心,副主任戴一卿表示,今年5月,长宁区华阳街道和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合作,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体系。如今,在街道网格中心的大屏上,辖区内98个小区,109个垃圾箱房的垃圾分类情况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借助于“一网统管”系统,垃圾分类问题的处置效率也大大提高。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以前一个简单的居民区发现案件到上报网格中心再进行派单到我们城管,这整个的流程要36小时,但现在手机端、PC端和大屏端打通以后,整个从发现到立案的时间只需要10分钟。”华阳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颖表示,除效率提升之外,管理信息全程留痕,监督可及时追溯。通过将垃圾分类发现、处置的各环节、各步骤进行全流程在线记录、呈现,将发现处置成效纳入个人工作绩效,实现监督可追溯、可追责。
如果说,过去一年居民、志愿者、居民区干部风里来雨里去,用辛苦指数换来了千家万户垃圾分类的实效指数。那么接下来让“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智能科技,正帮助垃圾分类建立起新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