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根据“席地可坐”区域特点,针对性配备进口哈高、坦能扫地机、小旋风分体式扫地机、新型作业小推车等新装备,同时革新“美容九件套”等精细化作业工具,实现高效清扫保洁。
“多元化”新工艺
科学组合保洁工艺流程,探索“一路一策”“一域一方”的“差别化、精细化、多元化”作业法,多种工艺流程齐上阵,提高保洁质量,全面提升“席地可坐”区域整体洁净度。
“一体保洁”新模式
创新保洁模式,精细保洁、无(扬)尘保洁、一体保洁。如静安区按照“白天保持、夜间保洁、机械保面、人工保点”的总体思路,贯彻“室外环境、室内标准”的“深度保洁”理念,试点推行了以环卫统筹绿化、市政和七类八类设施部分保洁作业内容的“一体化保洁”作业模式,消除保洁盲区,实现“全覆盖、全口径、全要素、全天候、全方位”的保洁要求。
“5G智能”新技术
运用智能化新技术,科技助力,推进环卫智慧化变革。目前,“5G+AI”智能扫路车已在普陀和嘉定投入使用,并将在有条件的区域和道路保洁领域试点运用,智能化新技术助力环卫作业扔掉了大扫把,提升工作效率。更省力的自动化、更实时的信息化、更科学的智能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六位一体”新机制
落实“席地可坐”高标准保洁作业规定和质量管理体系,上海依托陆域环境质量监管信息化系统,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反应、迅速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达到市容环境问题15分钟内能处理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市区联动机制、第三方检查监管机制、快速发现机制、整改纠错机制、还分激励机制、扣分申诉复核机制“六位一体”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席地可坐”高质量的常态长效。
三、黄浦“席地可坐”先行先试
5月26日下午,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党委书记顾海东、主任张峰、副书记、副主任傅丽萍、市局环卫处主任科员吴欣之等一行赴黄浦滨江岸线及豫园“席地可坐”示范区,现场调研示范区“席地可坐”精细化保洁推进情况。
黄浦滨江岸线“席地可坐”示范区实行“夜间保洁、白天养护”的作业模式,根据区域特点,配备背包式鼓风机、磨地清洗机、手推清扫车、小旋风电动手推车、四轮冲洗车、路面养护车等设施设备及多件套工具组合套装。结合滨江“一带三道七园”景观,实施“区块链”作业模式,解决“业务条块切割不清、作业实效略显滞后、保洁力量趋于固化”的现象,形成“席地可坐”示范区精细服务共同体,打造世界一流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黄浦豫园“席地可坐”示范区实行“四联+三补+五步”的“豫深度”保洁模式,推行“犁式”深耕作业法,人机作业“麦浪式”渐进保洁,全方位“篦梳式”保洁精心养护,“多管齐下”确保“席地可坐”常态长效。
其实,早在2017年,黄浦区已率先在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一带一路一环”区域开展环卫精细化保洁先行先试,对标“东京、新加坡”等国际一流城市管理保洁水平,提出以“席地可坐”为作业质量标准,突破环卫传统的保洁管理方式,将室内保洁方式引入室外保洁,全面打造精细化保洁示范区。
重塑作业流程:探索采用“1+5+N”保洁模式;
创新作业方式:推广实施“链式六车联动”机械化作业法;
升级保洁内涵:全面开展城市家具“立体式梯度”保洁模式;
加快装备升级:配置进口哈高、坦能扫地机、小旋风分体式扫地机等新型扫地机。
经过多年的创新、完善、巩固、提升,形成“一带一路一环”精细化保洁作业手册和管理标准,“席地可坐”也形成常态长效,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作为传统的上海名片呈现出新时代国际化大都市崭新的环境面貌。
“席地可坐”高标准保洁要求体现了上海追求卓越的发展方向,也是上海城市保洁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