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的宣传教育
1.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日本的各个市町村均设有废弃物指导员、回收员和分类推进员来推进垃圾的处理、回收和循环利用。为更好推进垃圾分类的推广,地区的垃圾分类管理员召开大量住民说明会。据统计,一些大城市6-12月的时间里,平均要召开1800-3000次垃圾分类专题住民说明会。
2.注重居民意见收集。日本政府鼓励民众参与到垃圾回收管理过程中,注意倾听、收集居民意见,及时对垃圾分类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补充,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政府还及时把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效发布给民众,如垃圾分类焚烧工厂成本降低,循环回收率提升等,共享共治提升了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量。
3.贯穿教育历程始终。日本幼儿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垃圾分类的耳濡目染,模仿家长进行垃圾分类。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小学低年级设立的合科教学中,就一直把环境教育列入其中。现如今,日本幼儿园至高中,环境教育几乎贯穿全程,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垃圾处理厂,了解垃圾排放量、处理能力以及分类不当造成的回收困难结果。
▲日本某地垃圾回收时间表
(四)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日本生活垃圾实行有偿回收制度,具体有计量收费制、定额收费制和定量免费制等。计量收费制是按照生活垃圾排放数量(体积)计价收费,具体可分为一般计量收费制和累进计量收费制。
定量免费制是排放者可以免费排放一定数量的生活垃圾,超过限额的部分则需按计量收费;定量免费制还催生出一种补助收费制,即在定量免费的基础上对生活垃圾排放量未达限额的排放者相应补助。定额收费制即对排放者规定内的生活垃圾排放量收取固定费用,超出部分计量收费。
▲日本垃圾分类部分细则
其中计量收费制效果较好,其他两种制度效果一般不明显。根据调查分析得知,计量收费制会使农业都市垃圾人均排放量下降21.2%;收费制度上升1%,垃圾人均排放量则下降0.082%。
4、宁波垃圾分类现状
1.基础设施和收运体系日益完善。宁波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完整分类处置设施的城市,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厂5座,在建3座,餐厨(厨余)厂3座,就地处置点位120余个,日处理能力突破1万吨。中心城区6座大型分类转运站全面投用,17座老旧小型中转站逐步关停改造,成为可回收物收集站、环卫工人休息点等环境友好型设施。
2019年,宁波中心城区全年处理餐厨垃圾19万吨、厨余15万吨,其他垃圾199万吨,有害垃圾39.56吨。低值可回收物以“搭把手”智能回收为平台,设置点位1630余个,全年累计回收量达5.62万吨,完成垃圾减量约4.05万吨。
2.全面分类氛围正在形成。“垃圾分类”入选2019年度宁波市十大热词之一,市民知晓率达93%、支持率达97%。绝大多数小区均设有垃圾分类宣传栏,市分类办设置“绿榜”,对各街道社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分,奖优罚劣。
▲宁波市民参与垃圾分类
3.基层组织作用不断凸显。相比于日本基层组织,宁波各街道社区工作者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加。绝大部分小区会上门入户指导进行垃圾分类,对垃圾分类不合格的家庭,会进行二次上门指导。每一个垃圾桶与点位旁,均设有督导员监督垃圾分类质量状况。
4.垃圾分类质量不高。目前来说,宁波市垃圾分类质量偏低,影响厨余垃圾厂沼气产生。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可用于产生沼气,继而产生经济效益,这就对分类质量提出了要求。如果分类不达标,需进行人工二次筛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4、日本垃圾处理对宁波的启示
1.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督体系。对违法倾斜垃圾、不分类、企业垃圾、有害垃圾等各类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明确基本责任义务。做好混收混运监督管理工作,将垃圾分类工作和物业企业的信用信息评价挂钩。
2.利用市场力量,发挥市场杠杆作用。制定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以“污染者付费”为指导思想的垃圾分类收费机制,用市场杠杆促进全民精准分类。采取垃圾大型处置设施区域生态补偿、可回收废弃物补贴回收、生活垃圾计量收费等经济手段,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经费投入,促进公众、企业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实现垃圾循环利用。
3.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垃圾分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日本垃圾分类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将垃圾分类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每一个学生耳濡目染,从小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习惯。同时发挥新媒体作用,形成宣传媒体阵地与良好氛围。
参考资料:
[1]钟锦文,钟昕.日本垃圾处理:政策演进、影响因素与成功经验[J].现代日本经济,2020(01):68-80.
[2]罗喆,吴婉.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宁波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6):94-96+102.
[3]李维安,秦岚.绿色治理:参与、规则与协同机制——日本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20(01):52-67.
[4]百度百科--垃圾分类
[5]其他网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