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主导、模式创新
探索市场化运作。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运作体系,由专业运营公司实施。购买城乡保洁服务,建设垃圾发电项目,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实行“一站四点”“两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模式。即每个镇建设至少一个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每个站不少于10辆垃圾分类运输车辆,每个行政村统一设置可回收垃圾收集点、大件垃圾集中存放点、可直接填埋垃圾(煤渣、小型装修装饰垃圾等)处置点、有毒有害垃圾收集点各1处。村民将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不可腐烂”两类,“可腐烂”垃圾进行资源化堆肥处理,就近处置、变废为宝。村保洁员对“不可腐烂”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再按照“好卖”、“不好卖”和“有毒有害”的标准分类处置。
精准生活垃圾处置。将“可腐烂”垃圾运送资源化利用站,实现资源化利用。行政村设置垃圾收集点、存放点,提高分类处理水平。依托热电厂垃圾处置、建筑垃圾粉碎造砖、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制定优惠政策,探索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
三、全面动员、全民参与
加大宣传力度。召开市级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掀起工作热潮。依托村民小组和村民代表会议、农村大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营造宣传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文艺下乡,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创新宣传模式。实施垃圾换积分、积分兑奖品,调动群众积极性。
四、流程再造、制度创新
完善政策奖补机制。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和工程建设费用、一次性投资费用、日常运行费用按比例由市、镇两级承担。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分拣运作模式,设立监管“智慧云”平台,将设备、用电量、运输车辆、分拣员纳入平台管理。
完善督导考核机制。制定监督考核办法,纳入镇村年度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或扣罚镇村奖补资金。引导镇村对不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村民制定制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