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坚持党建引领、以点及面,推动精准分类
一是党员带动。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区、街道两级在社区、楼宇配备了3名第一书记、27名党建指导员,推动示范片区创建工作。辖区千名党员当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培训员、督导员等,机关党员《垃圾分类承诺书》签订率达到96%。探索组建物居业垃圾分类“红色联盟”、“党员商家分类联盟”,建立楼道“双楼长”制、党员“一员双岗”等机制,在街道形成了党建指导员带楼道、楼道长带骨干、骨干带群众的工作氛围。
二是共建联动。实行“学校+社区”,通过与辖区20所中小学、幼儿园、社会组织等开展垃圾分类手绘、环保酵素制作等活动,从小培养分类意识,实现小手拉大手,学生家庭抽样分类准确率为98.5%。实行“科普+体验”,在共建单位的支持下,打造了垃圾分类展播平台、游戏平台、模拟厨房等,让居民在互动体验中学习精准分类。
三是先进驱动。街道每年开展垃圾分类“十佳楼道”、“优秀家庭”、“垃圾分类达人”等评选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目前,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6个,市级示范小区9个,区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23个,街道级示范楼道25个,街道辖区内有市、区、街道各级优秀家庭250余户。
3、坚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推动高效分类
一是注重制度+。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四色积分”兑换、“绿色账户”、楼道积分亮相、微信打卡等机制,制定了任务清单制度、工作流程制度、设施改造制度、志愿者建设制度、培训教育制度、扫码公示制度、值守巡查制度、监督考核制度、评优奖励制度、骨干亮显制度等10项制度,形成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二是注重集中+。率先在11个社区全面开展撤桶并点工作,创新“流动垃圾桶”,破解“邻避效应”。垃圾点位由原来的1270余个撤并为210个,撤并了点位1000余个。大力推行“桶长轮值制”,减轻收运压力,2019年全年累计开展守桶督导15000余人次,分类准确率明显提升。
三是注重智能+。改变传统收运“小、散、乱”的状况,启用物联网智能垃圾桶、智能化城市管理系统、“搭把手”回收箱、建筑垃圾流动箱等设备,实现了垃圾袋实名制发放、垃圾桶满溢实时提醒、垃圾减量大数据分析和城管非接触性执法等功能,有效破解垃圾桶满溢、混投混运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