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德国生活垃圾分类,通常为“三桶模式”或“五桶模式”。三桶指的是:黑色或灰色垃圾桶,黄色垃圾桶和棕色有机垃圾桶。黑色或灰色垃圾桶用于存放不能回收利用的剩余垃圾,对应中国垃圾分类的干垃圾;黄色垃圾桶用于存放包装废弃物,包括:铝薄包装废弃物、塑料包装废弃物(含轻质塑料及各种塑料包装物)、金属容器、复合包装材料;棕色垃圾桶用于存放有机垃圾等可以用来制作有机堆肥的垃圾,类似于中国垃圾分类中的湿垃圾或者厨余垃圾,同时也包括庭院垃圾。五桶是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蓝色桶用于收集废纸;白色或绿色桶用于收集无色和有色玻璃。
德国不同地区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均遵循分质分类收费的原则,黑桶/灰桶的垃圾收费由居民或产生者承担,按照后续处理设施的成本也会有不同的价格,如果进入焚烧厂,其处理价格约为200欧元/吨,如果后续处理设施为资源回收设施和机械生物处理,其处理费用约为100欧元/吨;黄桶包装废弃物不收费,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方式由产品生产厂家支付费用,委托具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进行分类及处理;棕色桶有机垃圾的费用总体而言比机械生物处理或者焚烧更低,分质分类收费机制的建立也推动了德国公众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德国酒店分类垃圾桶(绿色:易腐有机垃圾;红色:饮料瓶等其他干垃圾;黑色:纸类)
2015年以来,德国要求易降解有机垃圾强制分类。2015年,德国共计收集了1385万吨易降解有机垃圾,其中457万吨来自居民投放的棕色垃圾桶,另外510万吨来自公园及庭院垃圾;仍有大约54%的居民没有途径或者不愿意进行厨余垃圾/食品垃圾分类,可以看出家庭厨余垃圾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推动。分类收集的易降解有机垃圾中超过700万吨经堆肥设施处理产生堆肥产品,648万吨经厌氧消化处理后产生沼渣并部分进行再次堆肥处理,产生396万吨堆肥及509万吨发酵后产物用于肥料及土壤改良剂。
值得提出的是,在德国易降解有机垃圾管理方面,更关注的是处理后产品(包括堆肥和沼渣)的市场推广及应用。为了实现堆肥及沼渣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化市场推广,1989年,德国推行了针对堆肥和沼渣的质量控制系统(QualityAssuranceSystem,QAS),德国质量保证与认证协会(RAL)制定堆肥产品及综合利用的质量控制标准,同时授权德国堆肥产品质量控制协会(BGK)作为质量控制机构;相关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加入BGK对产品进行认证,如选择加入,则由BGK对堆肥及有机垃圾处理全过程提供技术建议,并对生产过程及产品品质进行质量控制监管,最终对符合标准的产品授予品牌认证。近500家堆肥厂及超过100家厌氧消化处理厂均为BGK的成员单位,可以说堆肥产品质量控制、市场建立及公众接纳是易腐有机垃圾处理产业可持续运行及发展的关键环节。
对于中国开展垃圾分类的启示
德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已经超过100年,是最早实行垃圾分类,也是实施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德国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的过程中,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全过程视角及战略目标
在推动垃圾管理的过程中,在政府层面,其核心职能在于做好战略规划,确定发展目标,进而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来推动目标的实现;2005年实施的严格限制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可降解废物含量(有机碳小于5%)促使德国机械生物分选技术的大量应用及发展,2012年发布的从垃圾管理向资源管理转型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了资源分选及回收企业的发展,均为德国垃圾管理的里程碑事件。
2.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
德国拥有相对完善的废弃物处理及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值得提出的是,法律法规中除了体现强制性的目标要求之外,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执行流程、执行标准及监管方式,确保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和可落地性。以《德国生物质废物法案》为例,在法律条文之后以附件的形式说明了不同生物质废物处理过程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及监管要求,同时也明确了违反法规要求后需要承担的后果。
3.采用多元化的经济工具
在开展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德国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经济工具,通过分质计量收费制度、押金制度的引入以及双轨制回收系统的建立,建立了垃圾分类与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联系,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包装条例》中规定了生产企业对各种材质包装物的最低回收率,完不成指标的企业需缴纳罚款,在此背景下,德国各零售业、消费品和包装业的公司自发组织形成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4.环境教育和意识提升
在德国讨论垃圾分类时,不论是政府官员、咨询机构或者科研单位,均认为德国垃圾分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入人心的环保教育,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几十年的环境教育让公众自觉接受垃圾分类,自愿开展垃圾分类,主动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垃圾分类是系统问题,要从物质循环、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做好垃圾分类,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利益相关方持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