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群众担忧被传染,不敢用手接触公共场所的部件,特别是公厕。近期,我市对公厕进行改造,让如厕工序尽量做到“无接触”,减少因手部触碰相关器械带来的卫生隐患,让群众如厕更放心、更安全。
位于市汉文化广场的西府海棠公厕,是一座改造公厕。3月16日,记者看到,由于面积有限,公厕外部没有明显变化,但公厕内设置了不少智能设施,让传统的公厕更加智能化。“不管有没有疫情,去公共场所我都怕用手去按水龙头,现在改成感应式水龙头,可以放心洗手了。”在该公厕如厕的市民李晓华告诉记者。
除了感应式水龙头,公厕还改造了男士小便位的冲厕装置,让如厕者无须用手按任何按钮,即可实现“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另外,公厕内还装有烘干机、人脸识别取厕纸,不仅方便市民如厕,还减少浪费。“这种‘无接触公厕’,方便群众,也方便我们管理。”该公厕保洁员王玉祥介绍道,他以前最担心水龙头开启后不关,导致大量自来水被浪费;另外,以前免费厕纸直接在厕所门前用一个大纸卷提供,部分人在没有监督时不断抽取,如今每次机器只会定量提供一定长度的厕纸,减少了浪费。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汪楼沟风景带的薰衣草公厕。该公厕属于新建公厕,感应式水龙头、蹲位、小便池,洗手液、烘干机、脸部识别取纸等设施一应俱全。还有“第三卫生间”,配备有婴儿床,高、低两个洗手盆,方便大人和小孩不同人群使用。这也是我市打造“亮化公厕”“音乐公厕”“飘香公厕”“家庭公厕”“人文公厕”的一个缩影。
受相关条件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如厕工序,需要市民用手接触才能完成。疫情期间,保洁人员每天都坚持对地面、门把手、水阀等部位加强清洁消毒,每天要进行6至8次的擦拭、喷洒,减少传播病毒和细菌的机会,保障市民的如厕安全。
目前,我市城区公厕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广场游园200米到300米,大街小巷300米到500米,群众步行几分钟即可轻松如厕,“小厕所”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下一步,我们要将公厕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把单纯的打扫卫生转变为为群众服务,帮助解决群众如厕时遇到的问题,让群众如厕更方便。”市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中心基础设施管理所负责人陈纪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