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我们看到,2019年7月1日开始强制实施垃圾分类的上海,截至8月底湿垃圾分出量已达9200吨/日。湿垃圾分出量的不断增加,也给上海市的末端处置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可以预计,实施垃圾分类的其他45个重点城市,也将面临同样的挑战。在末端处置设施建设尚未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社区分散式堆肥模式也许是对工业化堆肥的一种有益补充。
堆肥(Composting)是指在一定的湿度、温度、碳/氮比(C/N)和通风条件下,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人工有控制地将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管理得当,其堆肥产品不含病原菌,不含杂草种子,而且无臭无蝇,可以安全处理和保存,是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料。
分散式堆肥模式的核心要素有以下几个:(1)源头分类、收集,提高有机废弃物的纯度;(2)就地或就近堆肥处理,避免长途运输,减少能源消耗与相应的二次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堆肥产品回归土壤,完成有机质和营养物质的闭合循环,改良土壤,促进生态农业发展;(4)减少垃圾终端处理量。
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我们认为,社区分散式堆肥具有的环境、人文和社会价值,正是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方式:
1、堆肥是一种绿色行动:堆肥是发生在居民身边最简易、最直接的循环经济实践。
2、堆肥是一种社区教育:居民亲眼见证、亲自参与,都能很好理解的一个自然生态过程。
3、堆肥是一种互动引擎:在社区关系越来越陌生化和个体化的情况下,社区堆肥可以激发居民参与、催生人际互动。
4、堆肥是一种治理方式:堆肥距离人和社区越近,社会价值越大。比如:开展社区教育,培育居民环保意识,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场所和实践。
今日中国,垃圾分类已然走进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希望通过借鉴西班牙的分散式堆肥管理模式,通过积极探索和积累符合中国地方厨余垃圾组分和自然条件的堆肥模式,同时设计一个全国性的堆肥师培养计划,为将来在全国各级城市和乡村推广厨余分散式堆肥储备人才和技术。这不仅能够促进垃圾源头分类,促进堆肥产品还田使用,更是恢复土壤生命力、重建餐桌健康的有效途径。
有人曾说,中国文化能维持五千年,完全是靠中国农人几千年对土壤的爱护和尊重。在今天,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看见堆肥的当代价值,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为此做出一点点努力,也许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能够经由我们的双手、我们的行动而得以实现。我们期待更多的人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