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循环经济是重要突破口,它对降低二氧化碳减排、减少能源消耗、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保护资源环境等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循环经济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减缓环境与发展之间尖锐冲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得以广泛应用和实践。
自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至今,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正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今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加大,全球亟需加快可持续发展行动,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新经济模式,其作用不可低估,且大有可为。
那么,针对下一阶段我国循环经济如何总结经验、突破现状、激发潜力、发挥作用等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
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记者:您如何看待循环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温宗国:追溯起来,循环经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诞生背景相同,都是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资源耗竭加速、环境污染加剧、环保运动兴起。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两者都要实现人造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全面协调发展。自然资本是能提供基本物品和服务的环境资产存量,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人造资本,也就是传统经济系统中所涉及的产品财富。人力资本,是教育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的总存量。社会资本,是整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制度体系、文化传统等体现的协同程度。这四种资本的总和可以被认为是表征可持续发展的国民财富。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是要解决资源和环境难题,而这正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即从源头减量、生产过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末端循环利用废弃物的闭合式循环,以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从而同时增加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促进可持续发展。应该说,从过去到未来,循环经济是推动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记者: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处于什么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多大?
温宗国:在我看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末到2005年理念倡导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刚刚引入中国,开始普及概念;2005-2010年,随着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尝试从理念走向实践,但是局限于小规模循环经济试点;2010年,试点经验得以推广,《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2013年国务院下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部署了一系列专项行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正在进入第四个阶段,即循环经济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可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在技术方面,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从过去15年的差距缩短至10年,在清洁生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已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为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近十年来,在循环经济政策的驱动下,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降低原生资源消耗、提高资源产出率以及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缓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内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均增速约为15%,远超过国民经济发展平均增速。截至2015年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约达到2万亿元。
可以说,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循环经济是重要突破口,它对降低二氧化碳减排、减少能源消耗、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保护资源环境等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循环经济的潜力和价值有待发掘
记者:如今循环经济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在实践中扩大应用规模和影响?
温宗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依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循环经济的价值还远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原则,在开采、生产、消费、废物资源化的产品生命周期四个环节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今,从国家、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到社会公众等各方,对循环经济理念高度认同,然而,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面临着法律约束力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标准不规范、行业发展不均衡等瓶颈。为此,我认为还需要从几个方面打通关节。
第一,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建议对《循环经济促进法》做出修改,对企业资源产出率、循环利用率方面提出更强制性的要求,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铅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等重点领域的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范围。与此同时,针对循环经济主要领域出台配套条例,弥补法律操作性不强的不足,形成有法律依据和配套条例相结合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