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厕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人一生至少有3年在厕所里度过。厕所曲折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科技史、革命史,更是文明史。一个社会如何处理自己“最肮脏”的一面,揭示了这个社会能否维护人类的尊严。
-从蓬蓬裙与便盆说起-
华丽欧洲的肮脏历史
“在我们所说的那个时代,各个城市里始终弥漫着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臭气。街道散发出粪便的臭气,屋子后院散发着尿臭,楼梯间散发出腐朽的木材和老鼠的臭气……农民臭味像教土,手工作坊伙计臭味像师傅的老婆,国王也散发出臭气,他臭得像猛兽,而王后具得像一只老母山羊……十八世纪,细菌的破坏性活动尚未受到限制,人的任何活动,无论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生命的萌生和衰亡的表现,没有哪一样是不同臭味联系在一起的。”——《香水》
如果拇指姑娘的童话发生在中世纪,那到拇指姑娘进城的那一段,她就会因为身高不够而被街上积累的十公分高的屎尿淹死,故事结束。
古罗马时代,公共小便池和公共厕所的雏形已经出现,但显然和卫生与健康关联不大:它由一排排悬挂在水槽上的座位所组成。人们在木棒顶端绑上海绵用来善后,海绵是公用的。显然,擦拭过无数臀部的公用海绵恶心得令人作呕,但这远远比中世纪黑暗而肮脏的大部分欧洲国家好太多了。
在卫生堪忧、排泄物横流当时的中世纪,随地大小便成为一种日常。农民、渔夫、主妇和孩子要么肆无忌惮地随地解决,要么将便盆胡乱倾倒。可怕的不仅仅是脚下淹没鞋面的脏泥臭水,更需要担心的是从天而降的排泄物——常常有居民为了方便,直接从二楼窗口倾倒便盆。这种行为给人们带来太多困扰,以至于一些地方政府(如苏格兰)
后来不得不出台了一部治标不治本的法律规定:从楼上向街道倒粪时,必须要高声呼喊一声:“Gardyloo”。这源自一句法语,意思是“小心水来了”。
一个有趣的便盆,图画旁边写着:“保持我的洁净和完好,否则我就把我看到的都说出去!”
当然,也有部分大城市设有公共马桶。那时广为流行的是原始马桶座,通常设于两座小建筑物之间并悬在空中,底下就是肮脏腐败的水渠,使用它需要高超的平衡能力,很像《十日谈》中描述的那样。比如,书中马贩子安德罗西奥,就是在街头公共马桶边上失去平衡,跌进下面肮脏的污水沟。除此之外,河流,牲畜圈等等,也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