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历史使命
以垃圾分类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提升个人文明水平。垃圾分类是个人人文明的培养基。个人文明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的实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需要人人尽责。对个人而言,不管有多么高远宏大的环保理念,都可以从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开始践行。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如果连垃圾分类这点小事都不肯做或做不到,空谈环保理念、抱怨环境污染又有什么意义呢;反之,如果连垃圾分类这种琐事都能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做好,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呢?提升公民素养和个人文明离不开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垃圾分类就是居民履行环境责任、践行环保理念、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载体,本身就是公民教育、法治教育、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部分垃圾分类先行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了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前端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准确性差已经成为制约后端分类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发挥效益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居民切实履行源头分类投放责任,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提升个人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一切脱离居民的源头分类投放责任来推动垃圾分类的行为,只能是“为分类而分类”、“假装在分类”,都有悖于垃圾分类的“初心”,实际上不可能持续。只有真正将居民的源头分类投放责任落到实处,让更多居民在亲力亲为参与垃圾分类中,将分类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真正提升人文明水平,才能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以垃圾分类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提升个人文明水平。垃圾分类是个人人文明的培养基。个人文明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的实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需要人人尽责。对个人而言,不管有多么高远宏大的环保理念,都可以从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开始践行。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如果连垃圾分类这点小事都不肯做或做不到,空谈环保理念、抱怨环境污染又有什么意义呢;反之,如果连垃圾分类这种琐事都能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做好,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呢?提升公民素养和个人文明离不开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垃圾分类就是居民履行环境责任、践行环保理念、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载体,本身就是公民教育、法治教育、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部分垃圾分类先行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了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前端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准确性差已经成为制约后端分类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发挥效益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居民切实履行源头分类投放责任,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提升个人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一切脱离居民的源头分类投放责任来推动垃圾分类的行为,只能是“为分类而分类”、“假装在分类”,都有悖于垃圾分类的“初心”,实际上不可能持续。只有真正将居民的源头分类投放责任落到实处,让更多居民在亲力亲为参与垃圾分类中,将分类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真正提升人文明水平,才能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以垃圾分类为载体,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的助推器。生态文明不会从天而降,也不能仅靠政府谋划、企业制造,更需要全民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努力。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完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厉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的不便利中,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得到不断强化,引导其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真正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将这种“素养”转化为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的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带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