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垃圾发电技术设备是“硬件”
我国的垃圾发电产业和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国内大多垃圾发电技术设备也依赖于国外。国内外的生活垃圾热值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进口设备并不适合国内的垃圾发电厂。垃圾发电技术研究中要有战略眼光,能够制订一套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标准体系,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效益,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并排放,并且使得垃圾焚烧发出的电可以稳定“上电网”。此外,提高垃圾发电技术,才能有效的解决“邻避效应”。
2.2.4缺少垃圾发电技术人才
垃圾发电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需要具有先进知识的人才。因为人们对于垃圾发电的了解并不全面,这类技术人才也十分缺乏。可能一座垃圾发电厂建好投产了,却找不到懂此项技术的管理者和后期维护人员。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59.14万t/d,我国生活垃圾发电的前景仍然广阔,解决人才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是目前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3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社会效益
3.1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
把垃圾变废为宝,根源上做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把垃圾发电的重心从大城市移到城乡地区,当地环境问题得以解决,也可开发相关旅游、参观项目为地区带来经济收益。发出的电并入国家电网,不仅对当地自给自足,还可以输出,真正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2节约土地资源。控制垃圾数量
我们知道的三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垃圾填埋、堆肥、焚烧。垃圾填埋和堆肥处理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面临土地稀缺的问题,垃圾焚烧发电才是长久之计。有专家说:“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随着垃圾产量“与日俱增”,我们应该从源头控制垃圾的量,循环经济的“循环”理念应被提上日程。
3.3解决当地就业问题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旦落地将是一个长期项目,需要大量前期投建、项目策划、设备安装和维护以及操作人员,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4政策建议
4.1结合物联网贯彻落实垃圾分类
目前物联网发展迅猛,5G时代已到来,人们对于垃圾的具体分类并不完全清楚,所以可以结合数字化、物联网的技术提醒人们该如何分类垃圾。此外,要对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益处,还要建立起垃圾分类和垃圾焚烧发电间的完备体系和制度。要实现垃圾发电,垃圾分类是关键一步。
4.2政府应学习德国完备的垃圾分类、发电条例
德国是第一个对“垃圾经济”立法的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一开始就从源头治理,通过了《废弃物分类包装条例》等法律,并有严格的垃圾分类标准如“黄袋子体系”——包装标有绿点的废弃包装装进黄袋子。完善的收费政策如:押金制、对再生资源行业进行补贴,对于不同的居民住宅的垃圾分类管理也不同。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方面,必须遵循优先顺序五步架构。德国与我国处理垃圾最大的不同是,德国首先从源头避免产生垃圾,之后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然后对一部分垃圾发电,剩余小部分实行填埋。我国刚好相反,源头控制不明显,回收利用不到位,一部分进行垃圾发电后,大部分实行垃圾填埋。
4.3研发先进的垃圾焚烧发电的技术设备
研发的技术要有长久的战略眼光,未来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会更高,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会更少,并且产生的生化垃圾热值会更高。这就要求更精密、更先进的技术设备,维修周期短,安全可靠,垃圾焚烧效率高。同时制定完善的垃圾发电厂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管理、操作技术等。
4.4积极处理好“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垃圾焚烧发电的操作流程、技术设备和好处益处不了解。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垃圾发电的益处和我国现有的技术,也可组织人们去已建好的垃圾发电厂参观。应积极处理“邻避效应”,不能因为出现此现象就放弃垃圾发电厂的投建。
5结束语
根据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垃圾发电是未来无污染化处理垃圾的必然方式。虽然垃圾发电发展迅猛,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此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眼下最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垃圾分类技术、垃圾发电的的技术研发以及政府的政策改革更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