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表示,我国现在大致将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不同垃圾处理的方法不同。“只有在前端提高垃圾分类的纯度,才能在后端提升后续处理、再利用和焚烧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在垃圾分类的背后,一个新的蓝海产业正在浮现,有些市场参与者进入环卫设备制造、垃圾分拣、垃圾回收归类、餐余垃圾处置等领域,参与循环经济,“掘金”垃圾堆。
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东关南里小区的徐女士,拿着手机预约回收干垃圾上门服务。“邻居们现在用APP、小程序、电话等方式预约上门回收垃圾的服务,干垃圾每公斤能卖到0.8元,也可以兑换积分,在社区超市、菜店都可以使用。我家小朋友现在也知道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屋里的易拉罐瓶、旧书报、旧衣服都被孩子拿去换环保金买零食了。”
记者梳理发现,垃圾分类还催生了新的业务,饿了么、支付宝等平台陆续推出代扔垃圾、垃圾回收等新服务;在电商平台上,带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热销,有些网店卖到断货。一场关于垃圾分类的行动,正悄然在社会上拉开大幕。
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全民共识正在形成,社会实践付之行动,后续环节的产业支撑也尤为重要。
在北京市朝阳区,坐落着一座环境优美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常有拍摄婚纱摄影的年轻人来这里“打卡”。但它真正肩负的使命是朝阳区垃圾资源化的最后一站,集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科教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
园区管理中心主任皮猛介绍,焚烧中心采用机械炉排炉焚烧技术和先进的烟气净化处理工艺,日处理能力1800吨,年发电上网量2.26亿度;焚烧烟气排放指标,特别是二恶英的排放量优于国标和地标指数;餐厨厂的预处理工艺、水处理工艺及除臭系统,均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固、液、油”三相分离。
垃圾除杂过程中,厨余垃圾是个难点。广州一家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主要负责处理餐饮垃圾、厨余垃圾,每天运进来的是成吨的垃圾,送出去的是由垃圾变成的“宝贝”。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高压压榨分选技术,可以实现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离。产生的沼气可转化为电能,沼渣脱水后加工为生物肥料原料。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这有利于推动垃圾分类的效率,提升循环经济的社会价值。
技术创新、公众意识培育等一系列变化,推动了垃圾分类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探索迈向了推广,让垃圾“有家可回”成为再利用的资源。垃圾分类倒逼人们在产生垃圾时有所顾虑,第一步是要分类处理,更重要的是后一步,推动城市垃圾减缓增加或不再增加。
织起举措保障网让垃圾分类展现社会文明
家长与孩子在杭州智能化垃圾分类宣教基地,了解如何做好垃圾分类投放。来源:东方IC
垃圾分类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如何助力这场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行动,在神州大地上推得动、行得远?
循序渐进、试点推广。早先,通过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由点到面、逐步启动,初步积累了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再将目光回到上海。这里并非首个为垃圾分类专门立法的城市,但这部地方性、经大数据调查分析的条例,所激发出的上海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参与热情,超越了大家最初的预期。
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老百姓的观念在讨论中悄悄转变,在行动中凝聚共识。垃圾分类的制度体系也在紧锣密鼓谋划,与老百姓的需求紧密结合。
2019年6月,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中,就有一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这部1995年出台的法律,近几年来历经频繁修订,突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此次修订法律,拟将现行法律中“生活垃圾污染”一节扩充为专章,并明确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党和国家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打出的“组合拳”持续发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于2017年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计划在2020年底前,在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及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中先行实施强制分类,并达成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目标。
龙头牵引、四轮驱动,绿色家园建设的马车吱呀起步、隆隆向前。地方垃圾分类制度制定、出台、验收按下快进键。厦门、西宁、广州、重庆、太原、邯郸、长沙、黄山……数十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见诸报端;更多城市立法规划正在火热推进。
没有可全然照搬的路径,需要“一城一策”探索创新。近年来,北京在前端垃圾投放上探索出的人工引导、智能投放、积分奖励、上门回收等模式,有望以法律形式“固定”并推广。《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上升为法律条文,并把违反条例行为作为不良信息,记入个人、单位的信用档案。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这是一场深化改革的会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按照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为举措,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当前,垃圾分类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未来一年内,全国46个推行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将针对垃圾分类的“考卷”下一番功夫进行作答。
垃圾分类仅是一个具象缩影,投射出的是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映现。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