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批示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公厕工作作为补齐民生短板的突出问题来抓,深入调查研究,优化政策措施,统筹谋划、加大投入、发动基层、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以来,全市完成建成区公厕提升改造800座,农村公厕完成旱厕达标改造1100座,以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引,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力争2020年年底前解决农村公厕不达标问题。
察实情,对全市公厕进行登记造册
北京公厕实行市、区、街(乡镇)、村四级管理,区、街(乡镇)、村三级作业体制。市级部门负责制定规划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区级负责组织任务实施、日常检查、运行和维护,区环卫服务中心、街(乡镇)、村按照产权负责公厕运行维护,以产权单位自建保洁队为主。公厕规划布局以固定式、附建式为主,以社会公厕为辅,适当补充移动公厕。公厕实行分类管理,达标公厕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类(不含)以下为不达标。
为有效推动“厕所革命”,掌握公厕具体情况,全市组织开展公厕普查,采取专业公司普查与各区报送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厕逐座拍照、经纬度定位进行登记造册,形成互动式公厕台账。同时,将普查信息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厕云平台中,实现公厕数据互联互通、市民可随时查询。经过普查,进行统一筛选,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城市化管理地区公厕6663座,确定2160座公厕需提升改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顺义区、大兴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等13个区农村地区公厕8199座,确定1717座三类以下公厕不达标。
谋实事,深入研究“厕所革命”政策措施
在全市公厕普查的基础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起草“厕所革命”工作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市政府将“厕所革命”纳入实事项目,确定了“厕所革命”的原则和工作理念,提出了“一厕一设计、一厕一预算、一厕一评审”工作机制和三年逐步消灭三类以下公厕的工作目标,并召开全市大会部署“厕所革命”,明确推进步骤和责任分工。
“厕所革命”从2018年1月开始到2020年结束,前后分4个阶段。2018年1月-4月,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按照任务分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开展调查摸底,建立任务台账。2018年5月-12月,在核心区、朝阳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及西客站开展公厕服务品质提升试点,形成试点成果。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全市组织推广试点成果,因地制宜加装防冻、保温、除臭设施,发展智能、节能(水电)、环保、资源循环等新型公厕。2020年11月-12月,对公厕服务品质提升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明确各区政府是推进“厕所革命”责任主体,各部门分工负责,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协助做好公厕建设规划手续办理,财政部门加强“厕所革命”资金支持,旅游、交通、园林等行业部门抓好管理范围内的公厕品质提升,农村管理部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农村地区“厕所革命”,宣传部门加强“厕所革命”宣传工作,倡导市民共建共享美好如厕环境。
出实招,加强“厕所革命”指导监督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市、区城市管理部门下移工作重心,深入街道、胡同、农村基层一线指导检查工作,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干部一年内前后33次到各区指导调研,协调解决公厕产权不清、部门合作不畅、接水接电、恢复重建等问题,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市、区、街、村四级合力,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修订发布《公共厕所建设规范》。规定公厕规划、设计、卫生设施设置安装与验收要求,对旱厕改造提出要求,完善分类建设指标:一类公厕要满足第三卫生间、管理间、工具间、供暖、无障碍设施、除臭设施、空调、烘手器等34项指标;二类公厕要满足管理间、工具间、供暖、无障碍设施、除臭设施等29项指标;三类公厕要满足独立式大便器等16项指标。修订发布《农村公厕、户厕建设基本要求》。按照城乡统筹原则,精简农村公厕分类指标,要求农村公厕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加装防冻设施,明确农村公厕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及户厕覆盖进行规划。
组织“厕所革命”培训。围绕公厕建设运行管理,全市先后组织10次培训,各委办局、各区、街乡镇村2000多名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重点讲解政策措施、技术应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