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显示,仅在今年6月17日至7月17日,全国新成立了8346家经营范围包含“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垃圾处理”的企业
涉足垃圾分类企业,主要集中在投放和收运环节,并探索出不同的商业创新模式
多数项目处于亏损阶段,可持续性依然有待探索
垃圾分类处理尚处于探索期,对于资本参与和商业模式创新还需继续鼓励
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企业和政府角色,哪些由政府主导,哪些放开给市场
企业希望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
“每公斤干垃圾0.8元环保金奖励,本次干垃圾签收重量为6公斤。环保金可用于小区超市购物以及网上商城。”在北京市昌平区京科苑小区,北京爱分类公司的回收员给一户居民完成垃圾称重后,向居民讲到。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随后,北京、广州、深圳也逐步加入到垃圾分类推进城市的队伍中来。
在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进过程中,涉及垃圾分类的企业感觉“春天到了”。同时,大量资本也纷纷入场垃圾分类,各类创业项目火热,垃圾分类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天眼查数据显示,仅在今年6月17日至7月17日,全国就新成立了8346家经营范围包含“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垃圾处理”的企业。
但是,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采访中发现,垃圾分类热闹的背后,多数项目处于亏损阶段,可持续性依然有待探索,垃圾分类生意经难念。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生活垃圾分类的公共属性,政府还需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企业和政府角色,实现“两只手”协调发力垃圾分类。
4月10日,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区居民在体验智能垃圾分类箱李欣摄/本刊
模式创新层出不穷
“有些街道或社区缺乏垃圾分类推进经验,公司帮助制定分类推进方案,协助宣传,并与居委会、物业一起入户宣传督导。”上海绿主妇项目负责人郭文静介绍,公司主要聚焦于垃圾分类投放环节,帮助社区制定方案、宣传引导、上门监督。
在此过程中,小区购买“绿主妇”提供的智能垃圾箱,每300~500户购买一组,每组智能垃圾箱包括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四类,垃圾箱能够自动称重,并给予居民账户相应积分。积分可以用于指定商户、小区便民服务点,及“绿主妇”网上商城的消费。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生活垃圾处理主要分为投放、收运、处置等几个流程。当前涉足垃圾分类企业,主要集中在投放和收运环节,并探索出不同的商业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