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一座拥有415万常住人口的中型城市,为了满足激增的垃圾产生量,宜昌市已经建设了13座垃圾填埋场。
这些垃圾填埋场对宜昌市区已然形成了“包围”之势。
全市建有13座填埋场,简单填埋难掩环境风险
“在全市的填埋场里,我们算是比较新的一个。”在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点军垃圾填埋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垃圾处理厂建于2016年,占地170.75亩,设计总库容90.5万立方米,平均处理规模130吨/天,使用年限15年。整个垃圾填埋场工程总投资8812万元,分为垃圾填埋库区工程、渗滤液处理站、管理区进场道路和收运系统几大部分。
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里建设得比较晚,因此采用了最新式的技术,确保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按照现在城区垃圾产生的速度,“整个库区将来肯定是还得扩建。现在市区的这几个垃圾填埋场库容都不多了,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
从地图上看,整座宜昌市沿江而建,原本远离城区的艾家镇,现在已经几乎和对岸的伍家岗区中心隔江相望;而垃圾填埋场厂区外的艾家镇上,也已经有很多村民开始向垃圾场方向聚居。
就在填埋场外不到500米的路边,一座七八层高的小楼拔地而起,在一片山林中煞是显眼。“这可能是当地村民在这新盖的房子。”当地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发现,宜昌市从2013年起就不断有群众反映当地垃圾填埋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20年前这里人烟稀少,选址建垃圾场无可厚非;近些年宜昌市区发展很快,黄家湾也陷于垃圾围城,政府应该有所考虑,适时将垃圾场换址搬迁。”住在黄家湾的赵先生告诉记者,在网络上名噪一时的黄家湾垃圾处理场曾经也是大片葱绿的柑橘林,附近还有一条罗家河缓缓流过,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但随着垃圾场日趋扩大,特别是在春夏季节,空气中的恶臭味更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敬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工业文明后,我们产生的垃圾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多;二是垃圾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三是垃圾对城镇甚至农村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的垃圾仍采用堆放和填埋的方法进行处理,由于许多垃圾填埋场未采取很好的防渗措施,填埋场的垃圾由于发酵、分解会产生渗滤液,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尽管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已经日臻成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宜昌市至今仍未建成一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现有的13座垃圾处理场全部都采用简单的填埋工艺,这其中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阻力?记者未能得到有关部门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