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立制财政支持
保证垃圾分类长效运行
垃圾分类想要成功,必须建设终端处理设施,一台机器动辄投入数十万,不是一家一户能够承受的。
为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作,浙江省财政按照试点村数量和平均每村30万元的补助标准实行切块下达。补助资金由试点县(市、区)统筹使用,专项用于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生物堆肥设备设施购置和安装等。试点两年来,省拨财政资金4260万元,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总投入13.6亿元。
同时,各县市区也采取不同办法。据金华市金东区区委副书记陈峰齐介绍,金东区采取市里支持、区里配套、镇和村出资的形式。建设太阳能垃圾沤肥房每个行政村补助10万元,分类垃圾桶(箱)、垃圾车等每个农业户籍人口补助20元,每个村平均11.2万元。后期管理费用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人均80元。该区还设立了美丽家园共建基金,农户每人每年自愿上交30元,用于长效维护。
在杭州桐庐县,农村对有机肥需求旺盛,通过对全县146个资源化利用站生产的垃圾有机肥统一收集、科学配比,年生产“世外桃源”牌垃圾有机肥5000吨,效益达600万元以上,以此弥补垃圾分类处置长效运行资金投入。
湖州安吉县则采取“以奖代补”手段,垃圾分类成效与县长效管理实绩考核挂钩。
如何建立常态化机制,保证垃圾分类不会只是刮起一阵风?在衢州市龙游县贺田村,村民把垃圾袋编号分类,给垃圾贴上“身份证”。在所有村民家中,都有村里专门印制的黑、黄两色塑料垃圾袋。每个袋子上有两个编码,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表示户主。贺田村划分为5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有对应的农户,给垃圾袋贴上身份证,做到见袋知人,便于村里评比及倒查监督。
经过两年多试点,浙江垃圾减量40多万吨,减少垃圾运输费用4500多万元,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已经达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