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松花江畔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怀揣着梦想,开始了闯荡上海滩的生涯。20年,犹如白驹过隙。如今的他,已成为上海闸环环境卫生运输有限公司首席技师。他,就是新上海人李德成。
贴近生产实际持续“小改小革”多年来,李德成和他得团队紧密结合公司环卫业务工作实际,克服困难,刻苦钻研,持续进行技术革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果之一,改装沃尔沃210B型挖掘机。挖掘机是环卫企业清除渣土垃圾、无主垃圾的常用机械。该单位使用的虽然是性能优异的瑞典产沃尔沃210B型挖掘机,但往往由于作业区域空间狭小,设备操作受到限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李德成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于向国际上成熟的产品“开刀”,改装了液压系统,缩短了大臂和小臂,使挖掘机适于在较小的空间作业,而且操作难度减小,挖掘效率显著提高。该项成果累计为公司节约增效300多万元,并获得第23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铜奖。
成果之二,创新挖掘机铲斗修复技术。挖掘机铲斗使用频率高,特别是那根赋予铲斗灵活翻转功能的钢轴,极易磨损,在钢轴与轴套之间形成间隙,不仅会发出“哐啷哐啷”的噪音,而且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如果更换一根钢轴,少则需七八百元,多则数千元。李德成和同事决心探索修复的方法,他们反复琢磨,多次试验,用补焊接和打磨的方法修复钢轴,用内置衬套、热处理后重新电焊的方法修复轴套,使整修后的铲斗性能可与新的媲美。该项创新成果荣获闸北区职工“推动转型发展,立足岗位创新”立功竞赛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
成果之三,制成轮胎吊装机。挖掘机车轮直径1米有余,重量达数百斤。每次更换轮胎,需要有7-8人在场帮忙。中晚班或节假日,常常因人手不够耽误设备维修,影响生产。李德成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他和同事们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制成了用来吊装轮胎的装置———轮胎吊装机。应用滑轮可以省力的原理,通过滑轮装置解决了轮胎起吊的难题。该装置最大的亮点是那只“机械手”,不仅能牢牢抓取轮胎,而且便于维修工按照拆装的需要将轮胎定位,现在更换轮胎两个人即可轻松搞定,再也不用为找不到人抬轮胎发愁了。
其它成果:为优化一道工序、节约一根焊条、缩短一分钟修理时间锲而不舍,殚精竭虑,许多看似“小打小闹”的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比如在综合分析餐厨垃圾运输车装载的容积、倾泻的速度和冲洗的水流等因素的基础上,在餐厨垃圾中转站设计并建造了干湿分离池,通过特制的“滤网”使餐厨垃圾干湿分离,干的运至处置点处理,湿的作为污水处理,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他们还利用报废的洒水车发动机,改装为可移动式20千瓦发电机,以它为自备电源,改变了以往设备运到厂里才能修理的做法,在作业现场便可抢修,省时省力。
发挥自身所长悉心服务一线
李德成在老家黑龙江曾有机械制造和维修工作的经历,为他到闸环公司后很快掌握环卫专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技术奠定了基础。难得的是他不仅有服务企业的高超技能,更有主动服务一线的意识。敢啃电瓶车维修这块“硬骨头”。环卫电瓶垃圾收集车维修,在许多修理厂家眼里是一块没有什么油水的“鸡肋”。这种车因噪音低、操作方便,大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本市迅速普及。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故障率特别高,维修成本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