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收集工作,城管还组织了城管队员、环卫工人向沿街店铺商户、村(社区)居民进行宣传告知,并动员物业公司向小区业主发放告知书,提供上门清运服务和联系电话,引导市民主动做好建筑(装潢)垃圾的运输处置。同时,对市民主动运输至临时堆放点的建筑(装潢)垃圾实行免费处置,对于场所应业主或物业公司要求,另行安排车辆上门清运建筑垃圾的,每吨仅收费5元左右的清运费,远低于装修单位、私人运输单位价格,不仅减轻小区居民、沿街商户的处置成本,也提高了建筑(装潢)垃圾的收集率。东亭临时转运站运行以来,已出动运输车千余车次,清运装潢垃圾2.7万余吨,有效减少主城区建筑(装潢)垃圾偷倒、乱倒现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推广该收运管理模式,锡山区今年计划在安镇、羊尖、鹅湖、东港等乡镇街道建设建筑(装潢)垃圾临时堆放站,推行这一收运模式。考虑到东亭城区临时堆放站地块即将被开发利用,将另行选择合适地块异地新建临时堆放站,继续深化落实这一利民措施。
探新路
试水建筑垃圾再利用
在尝试规范化收运的过程中,也存在新的矛盾。虽然中转处置站、石节山消纳点构成的建筑垃圾处置系统减少了偷倒现象,但是垃圾处置费用依然居高不下,“石节山路程远,单趟的运输成本就挺高,往往一天的运输费就要1000多元,如果不能节约成本、降低处置费用,就无法在源头上消除偷倒现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石节山消纳点处置能力也有限,如果完全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等到容量饱和时矛盾就会被激化,“现在就必须提前考虑更合理的处置办法。”
为此,东亭临时堆放站通过与本地一家混凝土企业达成协议,将回收的建筑垃圾中可利用的部分分拣出来,免费提供给企业再利用,“主要是废弃的混凝土块。”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将混凝土先打碎再制作成预制板,然后返回工地上做建筑用料、道路施工材料,使资源可以循环利用。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临时堆放站建筑垃圾的运送量,间接减少了处置费,另一方面,混凝土企业可减少原料采购,能实现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减少临时堆放站和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双赢。
今年一季度以来,东亭临时堆放站共处理混凝土建筑垃圾80多车,近2000吨,占一季度临时堆放站转运垃圾总量的1/4,因垃圾转运总量少了,仅处置费就节约了近5万元。除了建筑垃圾,分拣出的渣土可以用来填埋在道路两旁,再覆盖上泥土栽种植物,由此形成公路的绿化景观,“统一处置体系成熟后,可以实现循环利用,有堆填需要的单位可以申请使用厚桥堆场的渣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