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旅游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特点出发,提出旅游废弃物的概念,构建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进行实证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九寨沟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总量为4696015678hm2,是黄山总量22331.4490hm2的2.1倍,人均0.024560966hm2是黄山人均0.01394088hm2的1.76倍。(2)显性生态因子的废水、粪便、固体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生态足迹很小,4类合计仅占总量的0.16%(九寨沟)与0.3%(黄山),而隐性生态因子CO2排放的生态足迹则占总量的99.84%(九寨沟)与99.70%(黄山)。(3)2004年九寨沟与黄山旅游业的CO2排放量分别高达309455.66t与146947.84t,游客人均CO2排放量分别为161.85kg、91.74kg,旅游业的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影响的特征明显。(4)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中游客占1%,居民占0.26%,而相关企业(交通、饭店)占98.74%。(5)旅游废弃物对九寨沟风景区、成都-九寨沟沿途区域、成都)九寨沟沿途区域以外地区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影响分别为1.26%、34.8%、63.94%;对黄山风景区、黄山市区域、黄山市区域以外地区的生态影响分别为14.6%、31.97%、53.43%。(6)2004年九寨沟、黄山旅游业的生态效率分别为2.53kgCO2-e/US$、1.67kgCO2-e/US$,生态效率值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远。(7)由于风景区规模、性质、游客构成以及游客选择交通工具的差异,旅游废弃物对不同旅游地生态影响的程度与方向不同,而降低游客规模、缩短旅行距离、减少飞机旅行方式等是降低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的关键。
关键词:旅游废弃物;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效率;九寨沟;黄山
文章编号:1000-0933(2008)06-2764-10中图分类号:Q142,S759.9,X3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国内外学者开始重视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研究案例地上,广泛涉及到山岳、森林、湖泊、海岸带、草原以及古城、古镇、古村落、历史遗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自然与人文的生态脆弱与敏感地区。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到旅游环境影响的性质、旅游自然环境影响、旅游人文环境影响、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实地监测为手段,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与未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对比来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忽视旅游环境影响在表现上有显性与隐性影响之别,重视对旅游地显性的环境问题,如水质、空气、噪音等旅游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1~5],而忽视旅游消费对旅游地乃至旅游地区外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潜在非污染性生态影响研究。二是重视单一要素的非污染性生态影响研究,而缺乏对旅游活动的综合性生态影响评价。国内外在特定旅游地的旅游发展对地貌、土壤、植物、动物、水、大气、噪声等自然环境要素产生影响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6~14],但从系统的整体性角度来研究不足。此外,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废弃物的生态影响研究已经引起重视[15,16],尤其国外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是重要前沿与趋向。本文拟建立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测度与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与黄山风景区为例,探讨旅游生态消费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特性,以期有利于拓展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有利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