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区市容环卫管理局设施维修科科长刘博的真实写照,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三十年如一日奋斗在环卫一线,一心钻在脏、累、差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不怕吃苦受累、勇于吃苦受累、善于吃苦受累、喜欢吃苦受累——这,就是刘博自始至终留给领导和同志们的印象。
1993年,单位的茶水炉坏了,无法供应开水,影响了职工的正常生活,而且炉子又不是本地生产的,找厂家来修,不方便也来不及。当时,办公室的同志找了好几个人修,都是看了看就摇头走开。在这时候,刘博走来了,他检查了一下茶水炉后说:“我试试吧。”于是便拿着工具在狭窄的炉膛里,一干就是近五个小时,出来时已成了一个“黑人”,但是锅炉修好了。仅此一次,就为单位节约资金6000多元,领导感谢他,他只是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碰巧了。”
1995年6月,下河菜市场附近的一个公厕冲便水池管堵塞,几个小时后粪便便溢满十个便池。刘博闻讯后马上蹬起三轮车,拉着工具到了现场,一声不吭地用两个塑料桶、一把大铁勺,一勺一勺地把粪便舀出来,最后,终于找到堵塞了的便池……。当他疏通好管道走出公厕时,他的衣服、裤子全沾满了粪便,脸上、胳膊上、小腿上已被蚊蝇叮得像猩红热病似的布满了红点。目睹这场面的几个群众第二天把一张表扬信贴在环卫局的门口,早早上班的刘博看了之后却不声不响地把它揭了下来,并“告诫”看过表扬信的同事不要张扬,替他保密。
对于环卫工人来说,时下喊的最响亮的口号是“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还有一句就是“理解万岁”。这是环卫工人甘愿付出、勇于牺牲的真实写照,也是环卫工人付出和牺牲以后来自于人的尊严方面的一点最起码的要求。作为环卫工人的刘博同样面临着不被人理解的窘境。有时,在街上遇见熟人,本来想好好聊几句,可人家总是搪塞几句,匆匆走掉;回到家里,满身的污秽引来蚊蝇成群,惹得闺女都不愿在家里呆;街坊邻居说起刘博也只有一句话——“哦,干环卫的”。为此,妻子没少流泪。面对这一切,刘博也曾尴尬过,也曾感到来自心灵深处的酸楚与苦涩。但是,二十几年了,环卫局大大小小的领导们,老老少少的同事们没有一个人听到刘博发过一句牢骚。
“但凡干事业的人,伴随他的常常是令人扼腕的牺牲”。1995年夏天,整个淄博市掀起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高潮。公厕是一个城市的门面,为了确保“创城”工作顺利成功,他干脆把被褥搬到了单位传达室的连椅上,哪里公厕出现了问题,他就赶到哪里,及时处理抢修。正当“创城”进入冲刺阶段时,他妻子让人给捎来一张字条,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地里麦子急等收割,我患病难以下床,速回”。看罢字条,他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回家,但转念一想,上级马上要来检查,万一自己走了,哪个厕所出了问题,那全区、全市人民几年的心血就白废了。想到这里他悄悄收起纸条,把心一横:还是舍小家顾大家吧。当“国家级卫生城市”验收后,他连夜赶回家中,病情加重的妻子流着泪对他说:“麦子至少有一半落地了,一家人明年吃啥呀!你这样没命干,有谁能想着你们环卫工人……。”但他知道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必须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环卫事业,不能计较个人得失。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刘博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用行动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真正的共产党员。为了给单位节省资金,他又主动将垃圾箱的制作焊接任务承担下来,在保证及时对腐蚀坏的又臭又脏的大箱进行修补的同时,又进行大箱的制作焊接。仅2005年就焊接垃圾箱5个,节约资金上万元。二十几年来,他战严寒、斗酷暑,不畏恶臭与辛劳,累计义务加班1000多个小时,从未向组织和领导提过任何要求,得到了领导、职工及社会的好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