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
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就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从垃圾中或其他处理过程中回收有用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处理过程,是将废物变无用为有用,变有害为有利,变一用为多用[30],如热解、气化、油化、RDF等。垃圾资源化不管是在保护资源,节约能源方面,还是在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资源化包括3个范畴:物质回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31]。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有2种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即把废弃物生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如将废纸生成再生纸,废玻璃生成新玻璃,废钢铁生成再生钢等,这种利用方式,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0%~90%;二是次级资源化,即把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这种利用方式,可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5%[32]。
3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控制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实践,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了以“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近年来,生活垃圾科研水平和治理水平提高很快,除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外,许多城市已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广州、杭州、苏州、宁波、北京、太原等城市建立了生活垃圾填埋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天津、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广州等城市积极走引进、消化、吸收的道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立了工艺比较先进的堆肥场;杭州、常州、天津、武汉等城市在学习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处理的机械化堆肥生产线;深圳、乐山、南京等城市建设了生活垃圾焚烧场;海口、广州等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处理也已中试成功。但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仍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为主,其中卫生填埋约占79.2%,但符合标准的卫生填埋不足20%,高温堆肥约占18.8%,焚烧处理约占2%[33]。而且大多数中小城市仍未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科学处理,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大城市虽然已建立了生活垃圾处理场,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缺乏,运行状况却不是很理想。
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水平与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相差还较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利用必然从简单的减量化逐步走向无害化和资源化。其发展趋势主要有:
(1)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环保,培养国人的环保意识,逐渐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消减垃圾源头,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严格控制源头污染。
(2)建立精度较高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模型,科学合理地对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成分进行预测,为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提供宝贵的资料[34]。
(3)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活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垃圾资源化的经济效益,大力鼓励支持发展垃圾资源化产业,因地制宜,建立合适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模式。
(4)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开发生活垃圾的规模化处理装备,开拓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新领域[35]。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98中国环境统计》专题组编.98中国环境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2.
[2]李娜,王根绪,张建强,等.成都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生命周期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89-79..
[3]张瑞久,逄辰生.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趋势[J].节能与环保,2007,(11):11.
[4]孙立明,黄凯兴.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思考[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2):16.
[5]李华友,肖学智.德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分析[J].环境保护,2003,(5):58.
[6]董锁成,曲红敏.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潜力与产业化对策[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1,(6):49-51.
[7]王占华,袁星.长春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6):59.
[8]陈锦萍,邓金锋.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向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4,(1):61-62.
[9]杜苏锡.徐州市生活垃圾处置的现状调查[J].环境保护,2003,(5):23-24.
[10]黄本生,里晓红,王里奥,等.重庆市主城区生活垃圾理化性质分析及处理技术[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9):9-13.
[11]蔡林.垃圾分类回收是根治垃圾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2):9-10.
[12]马洪儒.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J].中国沼气,2004,22(1):28.
[13]张亚尊,张磊,张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发展趋势[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9-10.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