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面临大规模建设,建筑材料需求量很大。同时,很多建筑废弃物要从被战争摧毁的城市中运走,城镇废砖总量达到400—600万立方米。一边是巨大的建材缺口,一边是大量亟待清运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无疑是最好的对策。1955年至今,德国的建筑废弃物再生工厂已加工约1150万立方米再生骨料,并用这些再生骨料建造了17.5万套住房。同时,德国对未处理利用的建筑废弃物按每吨500欧元的标准征收处理费。
据悉,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建筑废弃物处理厂就在德国,每小时可生产1200吨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德国约有200家建筑废弃物消纳企业,年营业额达20亿欧元。
德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环境标志的国家。德国的每个地区都有大型的建筑废弃物再加工综合工厂,仅柏林一地就建有20多个。此外,德国钢筋委员会1998年8月就制定了“在混凝土中采用再生骨料的应用指南”。
荷兰
荷兰是最早开展再生混凝土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荷兰就制定了有关利用再生混凝土骨料制备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利用再生骨料生产上述混凝土的明确的技术要求,并指出如果再生骨料在骨料中的含量(重量)不超过20%,则混凝土的生产就完全按照普通天然骨料混凝土的设计和制备方法进行。
在荷兰,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再循环利用,但是荷兰政府希望将这个百分比增加到90%。因此,荷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限制废物的倾卸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荷兰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砂很容易被污染,其再利用是有限制的。为此荷兰建立了砂再循环网络,由拣分公司负责有效筛砂:依照污染水平分类,储存干净的砂,清理被污染的砂。
法国
法国CSTB公司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废物及建筑业”集团,专门统筹在欧洲的“废物及建筑业”业务。公司提出的废物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改善及清拆工程中,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作出预测评估,以确定相关回收应用程序,从而提升废物管理层次。
该公司以强大的数据库为基础,使用软件工具对建筑废弃物进行从产生到处理的全过程分析控制,以协助相关机构针对建筑物使用寿命期的不同阶段作出决策。例如,可评估建筑产品的整体环保性能;可依据有关执行过程、维修类别,以及不同的建筑物清拆类型,对某种产品所产生的废物量进行评估;可向顾问人员、总承建商,以及承包机构,就某一产品或产品系列对环保及健康的影响提供相关概览资料;可以对废物管理所需的程序及物料作出预测;可根据废物的最终用途或质量制订运输方案;就任何使用“再造”原料的新工艺,在技术、经济及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作出评定,而且可估计产品的性能。
丹麦
丹麦的废弃物处理体系建立在传统管理手段与各种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丹麦于1990年颁布法规修正案允许再生骨料在适宜环境下用于某些特定的结构。该修正案将回收的混凝土按强度分为两类:其中强度为20MPa以下的为第一类,而强度为20-40MPa的为第二类。在使用这些再生骨料过程中,要求各类骨料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