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联合回收是指生产相同产品或者相似产品的同行企业合作建立共同的回收系统,为各合作企业甚至包括非合作企业提供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减轻企业自身建立回收系统存在的资金压力,可以更广泛地招纳人才,在技术上更具有优势。
3.3第三方企业回收
第三方企业回收是指生产企业通过签订协议,支付一定费用,把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过程的部分或者是全部交给第三方企业负责实施。企业可以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放在企业自身生产上,而不是分一部分精力来进行电子废弃物回收方面的投资,如专用回收处置设备的投资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投资等。这样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提高核心企业竞争力。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是各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种垃圾更是不计其数,电子废弃物更是各类垃圾中污染环境最为严重的。为减少电子产品报废后对环境的污染,发达国家实施的最重要的管理办法是生产者延伸责任(EPR)制度。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者只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而在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下,生产企业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包括生产过程和生命结束阶段),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对废弃的电子产品回收处置,避免其带来的环境压力。同时,最大可能地实现对这些产品零部件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再利用。但是对于我国生产企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尚应接不暇,完成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工作有一定困难,所以,笔者认为,第三方企业负责回收是目前最适宜的方式。
4第三方企业电子废弃物回收
4.1运营模式
第三方企业电子废弃物的回收过程:首先把电子废弃物通过收集网络从消费者手中收集,然后向回收处理中心运输。回收处理中心先对产品是否可以继续使用进行检验,如可继续使用则经二手市场转销给消费者再次使用,不可继续使用的产品由回收处理中心拆卸。拆卸可再利用的可转售给生产企业,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再次使用。由于产品换代等原因不可利用的,经回收处理中心再生成原料售给原料供应商,余下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除了生产企业采用以旧换新的方法得到电子废弃物之外,消费者很少主动把电子废弃物送到回收处理厂进行回收处理,大都卖给上门回收的小商贩,还能得到一定的收益,这样就使第三方回收企业在电子废弃物回收方面有一定困难,面临无米下炊的困境。大连东泰产业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每年对各种危险废物的综合处理能力是3万吨,从1991年至2004年年底,该公司累计已回收了20万吨固体废物,但处理的电子废物仅有1000吨左右,由于原料回收不足,造成了大量的设备闲置。由于小商贩回收人员众多,流动性强,在回收方面占有先天优势。第三方回收企业可加大宣传力度,在争取更多的企业委托本企业进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的同时,也使更多的小商贩认同第三方回收企业,把收集来的电子废弃物以略高于从消费者回收价格转售给第三方回收企业。当然,前提是政府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市场进行规范,严厉打击流动小商贩私自进行电子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在处置过程中造成污染。
4.2收入支出分析
企业委托第三方企业对本企业的电子产品进行回收,必然要缴纳一定的委托费用;第三方企业在处置过程中尚可使用的电子产品、拆卸下来零件和再生出来的原料等,卖给二手市场、生产企业或者原料供应商,也可得到一部分收入;第三方企业对电子废弃物进行回收,避免电子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政府可适当对第三方回收企业进行补贴。由于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废弃原因中淘汰甚于报废,对于消费者来说还具有一定使用价值,所以目前让消费者把电子废弃物经第三方企业回收并缴纳回收处置费是不实际的。但是从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电子废弃物回收付费来看,在未来,消费者支付费用是必然趋势。
第三方企业在回收阶段,从消费者或者流动小商贩手中回收电子废弃物需要支付回收费用。在处理阶段,第三方企业对电子废弃物进行检验、拆解、再生、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需要支出处理费用。对于第三方企业自身来说,运输、仓储、专业设备的购买、人员培训、管理费用等也是必不可少。企业虽可从电子垃圾处理回收的再生资源中获利,但是相对其成本,利润非常微薄。如果没有政府、企业、民众各方的合力支持参与,电子废弃物处理的路不好走。
5措施建议
5.1健全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应健全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比如《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法》的制定;明确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相关管理部门、回收处理企业、生产商、制造商、分销商、进口商、消费者等参与主体的责任及回收处理费用支付方式等。
5.2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
要实现电子废弃物第三方回收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必须使处理量达到经济规模。因此,建立一个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使废弃电子产品源源不断、畅通无阻地运到处理厂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回收网络不具备这种功能,主要是由于人员素质低,队伍不稳定等,必须因势利导,化弊为利,通过强化管理,使其纳入到正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当中,为第三方回收企业提供足够的“粮食”。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