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动摊贩收购。我国几乎所有城市都有流动的废品收购人员,他们主要针对家庭用户及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走街串巷或是在小区及人流密集处摆摊设点。这种回收方式在我国城市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国大部分电子废弃物通过这种渠道回收。
2.旧家电市场回收。即拥有电子废弃物的用户通过报纸、网络刊登的广告,联系二手市场的家电摊主,和他们谈价后上门交易并将旧家电运走回收。
3.“以旧换新”回收。以旧换新,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新商品时,如果能把同类旧商品交给商店,就能折扣一定的价款,旧商品起着折价券的作用。家电以旧换新不仅带动了废旧家电的回收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新家电的销售。
4.家电维修点回收。各家电维修点对不能进行再维修的家电进行有偿回收,但这并不是维修点的主要职能,因此只能是少量回收。
为推动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系统的建设,近年来国家积极开展WEEE回收试点工作。2003年12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以浙江、青岛为国家废旧家电回收试点省市;浙江省遵循定点回收、集中处置和生产者责任制原则,由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建立覆盖全省的回收网点;青岛以集中回收处理为原则,由海尔集团承担回收处理职责建立覆盖全市的回收网点。北京、天津作为废旧家电示范工程纳入第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国债投资计划,分别由北京华星有限公司、天津大通铜业有限公司承担回收处理职责。然而由于过高的回收成本,这些项目面临废弃物回收困难的局面。
(二)电子废弃物回收中存在的问题
1.回收渠道不规范。在回收过程中,大多数电子废弃物都被个体回收者收走,正规的回收渠道并不通畅。正规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和个体回收者相比,在回收机动性、回收价格和对居民的便捷性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回收的数量十分有限。
2.生产企业难以承担回收责任。我国电子生产企业实力相对偏弱,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在竞争压力下很难有余力进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因此大多数生产商没有承担主要回收责任。
3.缺乏专业回收企业。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资金有限,规模普遍偏小,对于各类电子废弃物一般只能进行简单的处理,许多个体私营企业的工艺水平相对落后,而国家投资建设的回收处理企业,主要是对废旧设备进行安全的处理,对可再利用资源的处理水平并不高。
4.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比较专业和全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废旧设备的运输、配送和仓储等效率较低,物流成本偏高,大大增加了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成本。
三、发挥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中优势的建议
电子废弃物专业回收处理公司,可以由政府投资建立,也可以由行业联盟共同建立,或是由中小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从我国家电企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家电行业属于微利行业,不仅中小型企业没有实力构建独立的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即使是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也因为疲于应对价格战而无暇顾及回收体系的建立,一些试点企业也由于运作成本过高而无法正常运作。因此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为参与主体的逆向物流模式将是解决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在广东、上海、北京、浙江、云南、江苏等地建立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基地,并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有专业的技术设备和人员,能够迅速承担职责,向专业化发展,并承担部分研究职能,逐步发展为专业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第三方物流企业。
就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状况而言,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很好发展机遇;但同时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缺点。相对于第三方物流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第三方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经验少、设备和技术及人才严重存在不足,因此要大力促进其发展。
1.着力发展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信息技术融入客户生产经营过程,促进家电企业整合业务流程,更好地落实生产商延伸责任制,建立“效率式交易”管理运营模式,适应第三方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的需求。
2.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在物流需求推动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向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服务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广,需要根据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统一指挥、协调和管理运作过程,对外受理业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从而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影响力,树立品牌服务形象。
3.发展物流战略联盟。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方面要进行纵向联盟,与电子商务企业培育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时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进行横向联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与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盟,实现服务综合化、一体化,促进企业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