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固体成型燃料
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可分为螺旋挤压、活塞冲压、模压、辊压等技术类型。根据不同的动力形式,又可分为机械驱动和液压驱动等技术类型。我国以螺旋挤压式压缩成型技术推广应用较多,河南农业大学及合肥天焱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对挤压螺杆的耐磨性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延长了它的使用寿命[25]。压辊式颗粒成型机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的代表是北京惠众实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质固体成型技术及北京老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机等[24]。目前,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机的生产和应用已初步形成规模,并逐步进入半商业化、商业化阶段,但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26]。
4政策环境
为了确保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稳步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发布了涉及生物质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为了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能源[2005]2517号)。
随后,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发改价格[2007]44号)。在这3个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管理规定和办法中,对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发电以及海洋能发电等提出了价格和费用分摊的原则。
2007年9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3月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发改能源[2008]610号)。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并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
此后,国家又相继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全国农村沼气建设规划》和《全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了相应的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目标机制、定价机制、补偿机制和交易机制,为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从上述已经出台的各项法规和政策来看,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政策的基本框架结构是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目标,以各部门项目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为体现,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推进生物质能又好又快地发展[27]。
5发展前景及建议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高,形势十分严峻:我国人均占有可开采石油资源十分贫乏,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然而,自1993年起,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0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石油年自给能力为1.3~1.5亿吨,2008年,石油进口量已占消耗量的52%,突破2亿吨,尤其是近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大规模发展,矿物燃油的短缺几成定局[28]。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在众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开发无疑是一项现实可行的选择。为此,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生物质能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将全面促进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kW,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m3,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m3,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根据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针对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和阻碍性的因素,如原料资源短缺、生物质能源工业体系不完备、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