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整洁,商铺牌匾规范,立面整饰美观……经过连续不断的全方位整治,杏花岭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并且已逐渐由集中治理向常态化管理过渡。
杏花岭区城乡清洁专项整治行动始于去年11月,到目前已经从主街道延伸至小街巷,延伸到不引人注目的犄角旮旯;环境改善正由“洗净脸面”快速地转向便民宜居,着眼于完善服务设施,贴近民生,已融入城乡环境整治的每一细节。
2460张照片贴成的“整治达标动态账本”
杏花岭区12个街乡的负责人,人手两本相册。这些相册,记录的可不是值得记忆的美好时光,而是脏乱差问题。比如,藏在居民楼后的垃圾堆、“伸舌头”的店铺、参差不齐的门头广告牌匾、胡乱停放的机动车辆等等。每张照片的旁边都有一个表格,标明问题、地点、解决时限、责任人、分管领导。“这是一册具体、详尽的‘账本’。”杏花岭区环卫局负责人介绍说,“不过,它可比普通账本的约束力强多了,到期还不上‘账’,后果很严重。我们就是要通过消灭一个又一个小问题,实现城乡环境的整体达标。”
两册“账本”,一本是街乡自己查找问题。另一本,则由区政府分管部门检查发现,立此存照。条块结合找问题,一方面可以更加细致,不留死角;一方面则可互相监督,减少扯皮现象。对发现的各类问题,杏花岭区成立专门的整治组,制订严格的整治标准。整治行动开始之初,共拍摄了2460张照片,找到一万余处细节问题。这些照片都变成各类记号,标注在地图上。据介绍,这张“问题地图”还要放到区网站上,让广大居民来监督。可以说,“账本”一翻,整治达标与否一目了然。
除了“账本”,该区还出台《“城乡清洁工程”绩效考核及问责办法》,成立督查组,定期为各街乡打分排队。对工作突出、效果明显的单位,区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对措施不得力的相关负责人予以问责。同时,分片包干,区领导包街乡、机关干部和街道领导包街巷、社区干部包楼院、职能部门包重点,全区6条示范街道、9条一级街道、50条二级街道、60条三级街道、672条小街巷,全部落实到人,以明确的责任敦促相关部门在城乡清洁工作上真抓实干。此外,该区将行政执法等事权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乡综合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街乡、社区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局面。
“5S”规范下的便民市场
集贸市场,是居民群众经常光顾的场所,其环境、秩序的好坏,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民生问题。现在,不论街乡干部,还是集贸市场的管理员,一张嘴都是这个新鲜词——— “5S”。其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五个方面。
5个“S”,带来的不只是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一套适于市场管理,方便操作的标准化制度。到东华门菜市场买菜的居民,明显感觉到变化,“比以前整齐了,买东西方便了”。这个市场里,有划定的自行车停放处,垃圾箱有固定位置,各类摊位分区而聚……三千多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地上很难见到菜叶、瓜果皮核。
让人舒心的精品片区
“洗净脸面”远远不够,还要彻底改善人居环境。杏花岭区一批示范片区的打造,便是这个理念的落脚处。
走进国师街片区,人们惊讶地发现,一切都井然有序——— 车辆整齐地排在街道一侧,连卖烤红薯的小推车也停放在车位线内;店铺的牌匾大小一致,连灌肠、面条摊铺也不例外;由于每条小巷基本都划定为单行线,几乎没有堵车现象——— 这片由府东街、五一路、新民中街和三墙路围起来的不算大的区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像这样的片区,杏花岭区已形成两个,今年,则将再打造5个。“城区品位提升了,不仅为群众带来了宜居的环境,在吸引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也使我们增加了底气。”杏花岭区发改局的人员自豪地说。
在全区城乡清洁整治动员会上,杏花岭区委书记魏民提到,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专项整治牞把群众从“乱象”中解放出来是一项非抓不可的工作,更是一项非抓好不可的工作。为此,杏花岭区积极“对标”,先后到我市城乡清洁工作开展较好的城区、路段、片区实地观摩,采取措施,尽快实现赶超。
专项整治行动实施以来,杏花岭区已清除积存垃圾30万吨,拆除乱搭乱建广告牌匾共计10万平方米,取缔占道经营1.2万处,查处车辆乱停乱放1.8万起,规范建筑工地50余处。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国师街片区、桃园片区两个精品片区,综合整治七百余条小街小巷,选树了锦绣苑小区、长钢小区等一批标杆楼院,建成了东华门市场、程家村市场等5个标准化便民市场,彻底整治了北沙河、北涧河30公里长的河道,打造了长沟、东坪等9个清洁卫生示范村庄……而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