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行业协会是垃圾回收的重要责任主体。德国回收利用系统股份公司(DSD),是于1990年9月28日在科隆由来自包装工业、消费品工业和商业的大约95家工商企业在德国工业联邦联合会和德国工商会的倡导下成立的[5]。玻璃、塑料包装等材料的垃圾回收主要由DSD公司来完成。DSD公司从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到最后的综合利用、处置和处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据统计,德国的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分别为:玻璃75%,白铁皮70%,铝60%,纸、纸箱、纸盒70%,复合包装材料60%,塑料60%[6]。
德国的Stiftung Gemeinsames Rücknahme system Batterien(GRS)是于1998年由电池生产企业组成的一个基金会、协会,为非营利组织。GRS负责废旧电池收集、运输、处置和综合利用及处理的全部过程。电池的生产者和进口者付钱给GRS,GRS付钱给各运输、处置和综合利用单位。在德国不同地区分布有不同的点,各商店均有标有GRS标志的废电池回收箱,居民可免费投放[6]。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逐渐由国家职能部门负责处理向由国家职能部门监督下的国有公司处理演变,最终发展到在国家职能部门监督下,由按市场经济配置的私人公司或含有部分国有股份的私人公司处理生活垃圾的新模式。目前德国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70%是完全私有化的企业或者是有部分国有股份的私有化企业。比如DSD是废旧包装材料回收的重要组织,但收集、分类和综合利用这些具体的事务并不是由DSD自己来做,而是由其合作伙伴来完成。它的合作伙伴就是私人企业,也包括公共处理企业。
三、我国的垃圾分选现状
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总量低、处理方式落后,垃圾的收集基本处于混收状态。这与我国缺乏统一、明确的垃圾分类标准不无关系。我国早期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在立法方面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做出了一些规定。比如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的环境友好处理方式做出了明确规定。2002年通过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企业提出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及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对垃圾管理从末端处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2008年颁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决心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这类近年来增加量大、危害大的垃圾做出规范管理。2008年我国还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做出了说明,对政府制定垃圾分类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要求。
在垃圾管理方面,我国的立法还不够完备,对垃圾管理的范围、种类缺乏明确的细分,对行为主体的界定也较为模糊。
目前,我国的城市垃圾基本处理混合收集状态。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采取市、区和街道三级管理模式。采取的处理方式,普遍是从倾倒、收集到堆放点或填埋场。市政府领导下的城建环卫部门主管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等工作。垃圾清运处理过程的管理、运行、监督都是由一家完成,政企不分,也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
四、建立适合国情的垃圾处理模式
我国垃圾处理总量较少,处理方式较为落后,以填埋为主。这一现状与我国缺乏有效的垃圾分选机制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和德国的一些做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模式。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立法的完备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虽已存在一些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及垃圾处理方面的立法,但体系性、完备性较欠缺。同时,在可操作性方面,行为主体的确定需更为明确。
二是制定细化的垃圾分类回收目录。研究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很多文献中,对制定相应的垃圾分选目录做出了探索和研究,也有很多文献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我国目前尚无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回收目录。没有细化的垃圾分类回收目录,就不能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分选。
三是完善垃圾管理体制。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市场机制运作模式,让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成为一个由无数企业通过利益关系衔接的产业链,而不是单靠政府的扶持、舆论的倡导来推动的一个举步维艰、前景堪忧的行业。
四是提高市民环保意识,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民众的环保意识不高,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也是与相应的配套建设没有跟上有关。完善垃圾的管理体制,引入市场运作模式,再加以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垃圾分类的观念定会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周毅.废弃物处置:日本的经验与我国的选择[J].浙江经济,2001(11).
[2]刘云.“垃圾围城”难题破解的国际比较与应对策略[J].城市管理,2008(6).
[3]陈洁,逄辰生,张瑞久.德国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综合处理分析(上)[J].节能与环保2008(9).
[4]吴文伟.德国垃圾焚烧管理途径分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4).
[5]卢英方.德国的垃圾管理[J].城乡建设,2007(2).
[6]李晓.基于德国经验寻找中国垃圾处理的出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0).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