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盛金良,操春华.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设计[J].环境卫生工程,2000,8(2):85-87.
[2]李朝阳,王新军,贾俊刚.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分类的思考[J/OL].城市规划汇刊,http://www.cqvip.com/qk/9860x/200505/2042079.html36k2007-7-9.
[3]代以春,徐庆元,刘丹.厌氧消化技术在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1):25-28.
[4]张艳,乔玮.厌氧消化处理城市垃圾研究进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3):58-61.
[5]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2000-200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与检测[R].2009.
[6]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R].2007.
[7]沈伯雄,梁材,周元驰,等.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制沼气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3):24-27.
[8]邢汝明,吴文伟,王建民,等.北京市餐厨垃圾管理对策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6):58-60.
[9]李传运,邵军,刘强.厌氧发酵技术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5):51-53.
[10]刘会友,王俊辉,赵定国.厌氧消化处理餐厨垃圾的研究[J].能源技术,2005,26(4):150-154.
[11]孙艳.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前景广阔[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11:12-14.
[12]陈庆今,刘焕彬.固体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处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1,1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