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南昌麦园垃圾场为例,介绍了当垃圾体堆高将超过截洪沟标高时,对垃圾堆体由边缘向内收坡,并压实覆盖,一定时期内仍利用该截洪沟导排地表径流与表面雨洪的方法;以及对已掩埋的截洪沟作导排渗滤液利用,建立固定沟槽,导排垃圾表层积水的实践方法等。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截洪沟;积水导排
1概述
1.1垃圾填埋场截洪沟功能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污染是其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场区降水是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重要因素,在防止地表径流进入填埋场的工程措施当中,利用截洪沟进行清污分流,减少渗滤液产量使用较多[1]。
垃圾填埋场的截洪沟通常分不同标高层设置,在填埋作业过程中,高于填埋垃圾表层的截洪沟可正常发挥截洪作用,但一旦填埋垃圾高度超过该截洪沟标高层面,则该层截洪沟功能消失,将被推填垃圾掩埋。也有填埋场会进行简单利用,即在沟内填充碎石后再掩埋,作为垃圾体内的导渗盲沟。通过南昌麦园垃圾场的应用实践,提出在填埋作业中期,当垃圾体高度超过截洪沟标高时,该层截洪沟的阶段性利用方法。
1.2南昌麦园垃圾场概况
南昌麦园垃圾场是南昌市唯一的垃圾处理场,1998年开始启用,处理规模为1800t/d。原场底在山坳中为弧形,场底平均标高约50m,环场截洪沟按60、80、120m分三层设置。南昌地区雨季一般集中在每年的4月~7月,雨季做好清污分流、积水导排尤为关键。
2008年初麦园垃圾场已填埋至80m标高平面,垃圾表层高度与场周80m截洪沟基本持平。原60m截洪沟已被掩埋,作为渗滤液的导排盲沟利用,导出垃圾体内的渗滤液,进入调节池。
由于场区地形、垃圾体整形与覆盖不规范等原因,麦园垃圾场在雨季经常会出现场区积水、渗滤液产量过大且导排不畅等问题。
2截洪沟利用的新方法
2.1雨洪导排方案
垃圾场在80m平面上,继续按6m一层推填,在形成86m作业面时,80m截洪沟同样会被掩埋。考虑到该86m平面形成后,垃圾填埋作业将移至库区的南面,此北部库区将做临时覆盖,并在一两年内不再进行堆高作业。若将80m截洪沟掩埋,则只能利用更高位的120m截洪沟进行雨污分流,因此会增加入场径流量,而形成渗滤液,同时表面覆盖后,雨水导排也找不到更好的渠道。
南昌新冠公司提出80m截洪沟保留利用方案,有效解决了以上两大问题。
改变垃圾推填方式,进行86m平面作业时,从80m截洪沟边留出约2m宽的平台,再按60%坡度向中间收坡,形成坡面,堆体顶部坡度控制在不小于5%。堆体整体压实后覆盖20~30cm黏土,可有效限制雨水下渗,取土均来自于附近山体的黄土。临时覆盖后的北部库区,利用80m截洪沟作为环场截洪沟截流地表径流,并导排库区表层雨洪,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渗滤液的产量。
80m截洪沟利用示意见图1。
图1 80m截洪沟利用示意
近三年雨季调节池蓄水量比较见表1。
表1近三年雨季调节池蓄水量比较104m3
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后,2009年雨季填埋库区渗滤液总量比2007年、2008年同期分别下降30.6%和25.7%,且垃圾堆体外观效果良好,环境效益显著。
2.2积水导排方案
由于麦园垃圾场处于丘陵地带山坳间,场底地势起伏不规则,加上常年垃圾推填作业不规范等因素,造成库区表面屡有积水状况,积水滞留后形成渗滤液,更增加了导排难度(如图2所示)。
图2库区积水状况
图2所示积水区域为北部库区西南角80m平面上,其外部山体坡度较陡,雨洪冲刷影响大。垃圾作业形成表面凹陷积水洼,积水面积为300~500m2,平均水深为1.5m,积水已形成渗滤液,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垃圾填埋作业和填埋气体收集[2]。类似的积水洼在整个库区内有3~5个,在不同时段出现,但积水常发生在较固定的区域[3]。开挖表面明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积水区域建立固定的导排渠道。
设计在积水区域中间深洼处,开挖暗槽连接至原60m截洪沟(现已作为导渗盲沟)。暗槽设计断面尺寸为0.6m×0.6m,内填充碎石,中间设DN160的PE穿孔花管,结构类似于收集填埋气的竖直井,此结构便于收集、导排渗滤液,如图3所示。
图3表面积水导排至原60m截洪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