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堆肥工艺
采用传统高温堆肥和全程高温堆肥两种不同的工艺,堆肥方式为静态垛强制通风,并以温度为主要控制参数。设置A,B两个堆体,每个堆体的初始质量为20kg(以湿重计,体积约为28L),采用间歇供氧的方式,即供氧1h暂停1 h。供氧时空气压缩机以0.25L•min -1 •kg -1 (以湿重计)的速率将空气从反应器底部充入堆体中,以维持整个实验过程中堆体内的好氧环境。堆体A置于30℃的恒温箱中并维持整个堆肥过程,该温度与夏季平均气温相近。恒温可减少堆体与外界的热交换,以使实验规模的堆体获得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温度变化。堆体B在前30d置于50℃恒温箱中,在后30d将恒温箱温度设定为30℃,以测试堆肥产物在中温环境中是否发生物化性质的改变。
采用温度记录仪每隔2h自动记录1次温度,每隔24h手动翻堆1次。大量研究表明,堆料的最合适含水率为50%~60%(Liang et al.,2003;Lin et al..2008),堆体的含水率直接影响堆体的氧气含量,从而影响堆体中微生物的活性。如果物料中含水率太高或太低,堆肥中微生物的活性都会受到抑制。因此,实验将堆肥材料的含水率控制在55%左右。
每天取样至堆肥期结束,每个堆体取2份,每份约 25g一份样品采集后及时测定pH、含水率、TN、TOC、DOC、Gl、DH-ase和SOUR等参数,具体的测定方法见表2。另一份存于- 20℃冰箱中用于后续实验。
表2城市生活垃圾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4腐熟度及堆肥周期的判定
腐熟度即堆肥完成度,是指堆肥中的有机质经过矿化、腐质化过程最后达到稳定的程度(李国学等,2000),它是衡量堆肥成熟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标准很多,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通常需要综合多个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的结果来评价堆肥的腐熟度(Wuet al.,2000;Garcia et al.,1991;Lasaridi et al.,1998 ;Wang et al.,2004)。因此,实验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Wu et al.,2000;Thalmann,1968),采用了C/N、GI,SOUR,DOC和DH-ase等5个指标来评价堆体的腐熟度,并综合各指标值判定堆肥周期。以上参数每天进行测定,除GI外,每次实验重复测定3次并取平均值。
3结果(Results)
3.1 pH值和温度
图2为堆肥过程中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堆料的初始pH为6.8。从图2a可以看出,两个堆体中的pH值都经历了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并逐渐稳定的过程。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堆体A中,pH值在第1d升到了7.0,然后在第4d降到最低值6.2,在第7d升回至7.0左右并继续缓慢上升,在第14d达到最高7.5,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并最终稳定在7.0左右;而在堆体B中,pH在第1d便下降到了6.5,此后迅速上升至第11d的7.9,然后又很快下降并一直稳定在7.2左右。从图2a还可以发现,堆体B的pH值比堆体A高,并且先达到稳定。
实验将温度作为主要控制条件,并由温度记录仪每2h记录1次堆体的温度,根据记录结果计算每天的平均温度(图2b)。由图2b可知,前30d中,两个堆体的温度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堆体A在第5d达到最高温度55.4℃,温度超过50℃的时间超过3d,基本符合堆肥的实际情况;堆体B虽然处于50℃的恒温箱中,但由于温度超过60℃会通过手动空气压缩机加大鼓风量的方式使温度下降,因此,最高温度只有61.4℃,但温度在60℃左右的时间有5d。在第31d将恒温箱温度设为30 ℃后,堆体B中的温度很快下降,并从第32d起便稳定在30℃,之后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

图2堆肥过程中pH值和温度的变化情况
3 .2 TOC和TN
初始物料的TOC含量为15.4%,在堆肥过程中不断降低并达到稳定(图3)。从图3可以看出,在堆肥进行的前10d,TOC的下降幅度最大。堆体A从15.42%降至10.02%,堆体B从15.41%降至7.97%;堆体A中TOC在第20d时才基本达到稳定,而堆体B中的TOC在第13d就已基本达到稳定,在置于30℃恒温环境中后也没有出现明显降低的现象。堆体的氮素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有一定的损失。至堆肥结束时,堆体A的TN值从0.42g•kg-1降至0.29g•kg-1,堆体B的TN值从0.43 g•kg-1降至0.25 g•kg-1 。由此可见,全程高温堆肥法会使氮素的损失稍微增加。

图3堆肥过程中TOC和TN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