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对白鹿洞书院建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公共厕所的建筑设计作深入研究,分析其设计思想,从选址、建筑设计、细部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作了详尽的探讨与阐释,得出其“统一于自然,适应于环境”的生态设计思想的理念。这一朴素而极富哲理的设计理念对我国风景区的公共卫生设施的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万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关键词:风景区;公共卫生设施;环境适应性;生态设计
公共配套设施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设备或物件,它是现代化城市和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是城市与风景区形象以及管理质量、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公共设施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师如何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公共设施,使之与城市及景区协调发展,使现代人的生活、出行及旅游更加完善与便捷,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的课题。
在各种公用配套设施中,尤其是公用卫生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历来是各级政府部门与设计师煞费苦心的事情、“难选址、难设计、难建设、难维护”这“四难”一直困扰着公用卫生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在风景名胜区和各旅游景点,它是每个景点所必不可少的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在现代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景点纷纷争创各级各类的特色景区,而包括公用卫生设施在内的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是旅游主管部门检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广大游客非常关心的基本服务配套设施。因此,本着“服务游客”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公用卫生设施的建设标准及水平日渐提高。
本文主要是从庐山风景区的白鹿洞书院的两处建于不同年代的公共厕所的选址和建筑设计等方面出发,探讨和研究在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古建筑景区的公用卫生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的环境适应性问题,阐明其生态设计思想的设计理念,为相关案例的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1背景介绍
白鹿洞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并称古代四大书院,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它位于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东南,五老峰的余脉后屏山。依山傍水是白鹿洞书院自然环境的特色,由于书院所处四面环山,俯视似洞,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曾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故名白鹿洞。南唐在此兴办“白鹿国学”,北宋时更名为白鹿洞书院。书院座东北朝西南,前有一溪,名贯道溪,水自五老峰的凌霄峰来,汇入鄱阳湖,溪南有卓尔山为屏障,书院后有后屏山,左有左翼山和回流山,右有五老峰。
白鹿洞书院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由农垦部门划归文物部门管理,同年成立白鹿洞文管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成立管理委员会,1996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中的主要景区,白鹿洞书院现辖地200hm2,明、清建筑36幢,面积7000m2,明、清碑刻157通,摩崖石刻60处。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游客接待数量的不断提高,白鹿洞书院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在书院的东西两侧先后建造了公共厕所。
风景区的公共厕所除需满足正常的使用功能以外,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是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文中的两处公厕,虽建于不同年代,建筑用材各异、设计手法不同、内部设施不尽相同,但都能根据所在环境的特点,满足周遍环境的需要,较好地处理了公共厕所与整个书院环境、整个庐山地区文脉的关系。
2公共卫生设施与书院环境相融合的探讨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藏书和私人读书、授徒。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达到顶峰。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大大超过并已取代官学,成为中国主要的教育组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书院的建设十分讲究风景环境的选址和经营,突出与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书院“静心”、“悦性”的环境追求,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见,在书院基础上,兴建公共卫生设施必须要符合与原先的建筑及环境相互统一与协调的原则。
景区公共设施是构成景区环境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于环境而存在的,也不同于单纯的产品设计。它呈现给人的是它和特定环境相互渗透的印象,设计时要考虑其相融性,即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各方面环境因素并与之相协调,营造和谐统一的景区环境,体现景区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环境协调性的原则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自然环境协调性,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二是人文环境协调性,每个景区都有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和人们创造的结晶,人文环境协调性要求公共设施要充分体现出景区的这种文化特征,符合当地的民众心理,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形态、色彩、文化符号来进行设计。
很多人觉得自家门口就是自家的区域,放个垃圾没什么,其实不然,门外属于公共区域,而公共区域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很多小区...
[详细]
2021-08-08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