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居住在北京市东城区内务部街胡同里的居民们,都会准时迎来清理厕所的工人师傅。多少年来,就是这样几位工人师傅,每天背负着100多斤重的粪桶,穿梭在城区的大小胡同,对一些死坑厕所进行人工清淘,人们称他们为背粪工。
樊宝发,全国劳动模范,京城最后一任背粪班班长,从背上粪桶的那一天起,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十一年了。
樊宝发(最后一任背粪班班长):"我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89年回北京就做起了背粪工作。过去是密云的农民给我们东城区服务,后来人家不爱干了,走了,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回来就做这事儿。"
樊宝发:"因为咱们没路子回来,环卫局接收我们,我们就做了这项工作。"
既然干了,就要干好。在刚刚背起粪桶工作的时候,经常遭到一些人的白眼,樊宝发和他的伙伴们顶着种种压力,默默辛苦地工作着。
樊宝发:"人有高有低,有有钱的就有没钱的,不能跟人家比。我干这行就是我的本分,我没有别的奢侈,也没有别的要求。"
经过了十多年的磨练,今天的樊宝发对自己的工作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樊宝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因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为别人做事,不是为自己活着。我们不干,别人也得干,因为社会需要,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这项工作做上了就很离不开,因为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蔡三中(最后一任背粪班工人):"我希望这粪桶在我们这一代结束,别让我们的儿女们背着这粪桶进入二十一世纪。"
告别粪桶,这也是京城一代代环卫工人的愿望。那么北京过去的环卫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时传祥”们的心愿
解放前后的北京城,主要靠人工背粪来支撑城市的环境卫生。背粪工人时传祥是当时全国人民学习的劳动模范。
崔秀庭(时传祥的老伴):"老时旧社会来到北京,淘了一辈子粪。"
时纯利(时传祥的儿子):"听我父亲讲,北京市那时候厕所基本上就是用掏粪工人去淘。"
做了一辈子背粪工人的时传祥,希望以后的环卫工人永远告别人工背粪。
崔秀庭:"老时一辈子,盼着撂下粪桶,撂下铁锹,撂下扫把。我们盼到了这一天,可是老时没看到就去世了。"
时纯利:"父亲没有完成的环卫事业,由年轻的后代环卫工人来继续发扬,来完成。"
到70年代末北京城区的绝大多数人工清淘的死坑厕所被填平,水冲式公厕和机械化抽粪车解放了许多的"时传祥"。但仍然遗留了一些难以改造的死坑厕所,到2000年还剩下最后32个。这些厕所一般都位于胡同深处或者是大杂院内,多年来一直靠人工背淘进行清理。
李大妈:"我们那厕所特窄,两人进不去,得先进桶,后进人。"
赵福利(北京市东城区环卫局局长):"由于胡同比较窄,车进不去,改造不了。"
于是樊宝发和他的伙伴们背着粪桶,加入了"时传祥"的行列。
樊宝发:"咱们是从小学习时传祥长大的,继承、发扬了时传祥的精神。时传祥精神是我们环卫的文化,环卫的精神"
樊宝发:"那时刚来的时候,厕所都非常破旧,尤其院里的厕所都在很窄的小胡同,进去都得侧着身走,相当破旧。后来尤其在亚运会以后,对这些厕所不断改造,基本都改造了,只剩三十二座了。"
蔡三中(最后一任背粪班工人):"以前范围可大了,南边到刘家窑的南边,具体在哪儿我都不知道;东边到鼓城、鼓城驾校、飞机场;北边到北源酱菜厂;西边到展览馆的那个麦当劳,这是我们去过的最远的地儿。北京变化太大了。"
京城的变化日新月异,那么几代背粪工人的愿望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人工背粪成为历史
2000年12月23日上午,东城区背粪班工人最后一次清淘位于内务部街8号胡同的两个死坑厕所,随后这两个厕所被填埋。
赵福利:"东城区的最后一座人工背淘的死坑厕所已经填埋完了,从现在开始,新建的公共厕所就开始启动,北京市结束了人工背淘的时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
此刻的樊宝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樊宝发:"今天我非常激动,东城区这32个死坑厕所给取消,我的心情非常高兴。我们特别感谢给环卫工人减轻了劳动负担,这也是咱们老一代领导人的心愿。"
时传祥当年的遗愿今天终于在樊宝发的身上实现了。
崔秀庭:"现在不背粪了,时传祥的愿望实现了,他在九泉之下也高兴,我们全家都高兴。"
放下了粪桶,樊宝发又有了新的愿望。
樊宝发:"我今后的愿望是北京不跑粪车,不光是粪车不跑,就连抽车都不跑,咱可以管道运输!"
赵福利:"放下粪桶,就上机械化的车上去抽粪,不存在没事干。"
樊宝发:"咱们再学习吧,新的观点,新的起点,争取把咱们北京搞得更好。"
北京城的最后32座死坑厕所成为了历史,京城最后的背粪班也成为了历史,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他们为首都环卫事业所作的贡献人们会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