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通气量
供气是好氧堆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供气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为堆体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如果堆体内的氧气含量不足,微生物处于厌氧状态,使降解速度减缓,产生H2S等臭气,同时使堆体温度下降[14,17,20]。(2)调节温度[17]。堆肥需要微生物反应而产生的高温,但是,对于快速堆肥来讲,必须避免长时间的高温[17],温度控制的问题就要靠强制通风来解决。(3)散除水分[21]。污泥堆肥的一个目的是降低其水分含量。在堆肥的前期,通气主要是提供微生物O2以降解有机物,在堆肥的后期,则应加大通气量,以冷却堆肥及带走水分,达到堆肥体积、重量减少的目的[21]。
通气可以采取鼓风或抽气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抽气的优势在于可将堆体中的废气在排入大气前统一进行处理,减少二次污染;鼓风的优势是利于水分及热量散失。最好的办法是在堆肥的前期采用抽气方式以处理产生的臭气,在堆肥后期采用鼓风方式以利于减少水分[14,20]。
3.3有机质含量
有机物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因素。堆肥反应的特性是它需要一个合适的有机物范围。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在高温好氧堆肥中,适合堆肥的有机物含量范围为20%~80%[10]。当有机物含量低于20%时,堆肥过程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提高堆层的温度而达到堆肥的无害化,也不利于堆体中高温分解微生物的繁殖,无法提高堆体中微生物的活性,最后导致堆肥工艺的失败。当堆体有机物含量高于80%时,由于高含量的有机物在堆肥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很大,而实际供气量难以达到要求,往往使堆体中达不到好氧状态而产生恶臭,也不能使好氧堆肥顺利进行[10]。有研究者曾用城市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这样既可以利用垃圾提高堆体中的孔隙率,又可以利用污泥提高堆体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为垃圾和污泥___现代城市的两大问题找到出路[22,23]。
3.4C/N比
C/N比是堆肥原料与填充料混合物的C/N比。微生物生长需要碳源,蛋白质合成需要氮源,微生物合成一份蛋白质大约需要30份碳,对于堆肥来讲,C/N比为30看起来是理想的[24]。
C/N比低、特别是当pH值和温度高时,使废弃物中的氮以NH3的形成挥发损失,散发出臭味[17]。用C/N比低的原料(15.7∶1)进行堆肥实验,结果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生物氧化过程中显示了严重的氮素损失。但是,当C/N比高于35时,微生物必须经过多次生命循环,氧化掉过量的碳,直到达到一个合适的C/N比供其进行新陈代谢[17],因而C/N比高会降低降解速度[17]。
3.5pH值
在堆肥过程中,pH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讲,pH值在3~12之间都可以进行堆肥[9,17]。但是有研究发现,在堆肥初期堆体的pH值降低,低的pH值有时会严重地抑制堆肥反应的进行[25]。在堆腐垃圾时,pH值控制在8左右可以显著提高堆肥初期的反应速度,可以极大地缩短堆肥达到高温所要求的时间,可以避免由于堆肥反应延缓所造成的臭味问题,但当pH值控制在5时,葡萄糖和蛋白质的降解停止[25]。污泥堆肥的pH值范围一般应在6~9之间最为合适[9]。
3.6温度
温度是堆肥系统微生物活动的反映,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和堆肥工艺过程的重要因素。堆肥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而释放出热量,这些热量使堆肥温度上升。堆肥初期,堆层基本呈中温,嗜温菌较为活跃,大量繁殖。它们在利用有机物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转化成热量,堆层温度不断上升,1~2天后可以达到50~60℃。在这个温度下,嗜温菌生长受到抑制,大量死亡,而嗜热菌的繁殖进入激发状态[26](见表1)。嗜热菌的大量繁殖和温度的明显提高,使堆肥发酵直接由中温进入高温,并在高温度范围内稳定一段时间。正是在这一温度范围内,堆肥中的寄生虫和病原菌被杀死。
表1堆肥温度与微生物生长关系[26]
堆肥作为一种生物系统,反应进行的温度是有限定范围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缓反应速度。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生长对温度具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嗜温菌最适合的温度为30~40℃,嗜热菌发酵最适合温度是45~60℃[17,20,24]。高温堆肥时,温度上升超过65℃即进入孢子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对堆肥是不利的,因为孢子呈不活动状态,使分解速度相应变慢。此外,在此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孢子再发芽繁殖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高温堆肥温度最好在45~60℃左右[17,27]。基于上述原因,堆肥过程中温度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好氧堆肥中,温度一般是通过控制供气量来调节。
4结语
堆肥化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为实现快速、好氧堆肥,必须进行各种工艺条件的优化和控制。对于我国高速的工农业发展、快速的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堆肥化处理后的再利用应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