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垃圾收运特点看,其产生、运输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长期性,完全满足第三方物流对于需求方和供应方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从第三方物流的合同导向性、现代技术应用、合理调配资源等其他特点来看,要将第三方物流应用于生活垃圾收运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还需要从几个方面对上海现有的垃圾收运或处理模式进行改造。
(一)收运企业进一步市场化改制和组合
上海目前现有19个区县,截至2005年底共有103个街道、114个镇,3个乡。经过近年来的环卫体制改革后,垃圾收运已由原来的事业运作属性转变为企业属性,但还存在属地化管理分割现象。垃圾收运主要按区行政区划进行作业,部分区成立了区属性作业集团公司,再在集团下设分公司,集团或下设分公司再按一个或几个街道进行次级区域性收运,区域限制现象比较严重,再通过一定的中转后运送到处理点。中转站也同样具有属地性,即中转站只可接受本区内的生活垃圾的转运。同时考虑垃圾运输车辆的特殊性,不宜抛弃现有车辆而将垃圾物流与普通物流混合运行。由此现状出发,首先应对现有的上海垃圾收运(作业)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革:一是改变现有的环卫作业企业“国有区营”现象,各垃圾收运企业无论是采用集团式运作还是单体运作,第一步需要从区域性财政预算转变到全市性综合预算,解决现有的区域化问题;二是适当组团,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将现有生活垃圾收运企业通过市场化和企业合并方式,在全市组建成几个大型生活垃圾物流公司,组建过程中遵循物流中的规模性、区域合理性原则,保证规模上开展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同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确保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引入后,运输企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三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运作方式,对目前的垃圾收运采用准市场方式运作,即采用全市统一采购,在全市垃圾收运收费的基础上,综合历年垃圾收运管理费用,综合评估第三方物流经济效益,纳入统一政府采购,同时为防止区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虚空问题,落实区级管理部门的第三方物流评价、市场监督职能。
(二)打破处置设施的区域限制,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高效配送
目前,上海共有老港、江桥、御桥等大小规模不等的8座填埋场,除老港和江桥用来综合性解决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外,其余6座生活垃圾处理厂都采用属地化管理方式,即仅接纳区域内生活垃圾的处理。由于生活垃圾收运的全程贯通涉及到收集、运输和处置,因此要在垃圾收运中引入第三方物流,除解决收运环节中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外,还涉及到处置环节管理现状的变更。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与特点,则同样需要改变现有各类处理服务设施的服务区域限制问题:一是便于实施更经济、便捷的运输路线;二是便于切实实现第三方物流转运过程中的增值效应,取消区域限制后,上海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已具备填埋、焚烧、综合处理等各类技术混合存在的格局,则可以在第三方物流过程中引入“加工、包装”等增值服务理念,在转运环节通过预处理,在将预处理后的生活垃圾分类运往各自适宜的处理工艺的处理厂。
(三)车辆调度管理技术的改造
目前,上海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基本采用传统的人工式排班方式进行运作,即每辆车每天都有固定的收集运输路线,缺乏现代科技技术的支撑。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分布方式往往是动态的,尤其是交通状况更是动态的,因此应对现有的生活垃圾运输管理平台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首先应建立好垃圾收运车辆(包括车辆种类、载重量、适宜行走区域等)、车辆驾驶人力资源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其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即时物流管理系统,采用多目标决策管理办法,确保系统依据车辆情况、交通状况、人员情况、垃圾产生与处理情况、中间预处理情况等其他需要综合考虑的情况给出最及时正确的调度指挥信息。
(四)发展垃圾预处理技术,充分体现第三方物流的加工增值理念
第三方物流技术的核心在于它不是通过简单的货运服务产生效益,而是通过其自身服务来实现增值。就生活垃圾运输说,引入第三方物流后,则可以通过发展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来实现第三方物流的增值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适宜性问题。目前上海现有的生活垃圾中转运输站,基本仅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转运功能,由小吨位车转运至大吨位车,部分解决了垃圾运输过程中经济、环保、交通压力问题,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预处理。在引入第三方物流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三方物流系统进行预存、分类、转运,最终实现最大限度回收利用、最大限度技术合理化处置,将经过分类后的垃圾分别转运至不同处理工艺技术的处理厂,从而提高垃圾处理效益,更可以合理化解决不同区域可自由选择出路后的由于各类处理技术成本不同而导致低成本处理厂超负荷运转而高成本处理厂遭遇冷遇问题。
五、结语
第三方物流应用于生活垃圾收运,最终对生活垃圾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效果,可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价。但由于物流的复杂性,难以用单一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应建立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性指标,要综合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后的直接经济收益、时间节约经济效益、物流运作能力加强的经济效益;技术性指标,主要从技术上衡量第三方物流实施后各项指标的表现程度,包括快速性、便利性、直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灵活性等;社会性指标,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衡量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包括:社会节约程度、社会综合发展程度、整体服务质量等。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