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利用EM对生活垃圾进行除臭的实验效果
2.2.1设计与方法
2.2.1.1取一定量的EM原露加培养基(糖蜜)和水按照6:6:88的体积比在培养罐中培养,再稀释后装入洒水车中,开至垃圾堆上,用水枪做均匀喷洒,第一周天稀释浓度1/%,第二周开始1/‰。
2.2.1.2分析项目:定期对NH3、H2S进行测定。
2.2.2结果与分析
2.2.2.1EM原露的除臭效果:夏季第一周用培养液进行喷洒,取得了明显的除臭效果,原来的恶臭气味基本消失。通过三色比袋式臭气嗅觉评价法(GB14554—93的规定,垃圾处理厂其厂界标准不应低于三级标准,即无量纲臭气强度不大于60)对垃圾堆、工作区、生活区的臭气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1。
表1臭气强度均值
2.2.2.2第一阶段效果观测后,垃圾重新开始进入场地,为了提高除臭的效果,每天用培养液对新进垃圾进行喷洒,以后每天以1/‰的浓度用同量的EM原露进行均匀的整体喷洒。分别对NH3和H2S取样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NH3、H2S测定值和标准值对照表
注:以上数据为三点平均值。
2.2.2.3试验评价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使用EM原露有效微生物菌群处理垃圾,具有很强的除臭作用。使积肥站的臭气浓度远远低于建设部的CJJ/T52-93《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静态堆肥处理技术规程》的标准要求。
2.2.3结论与讨论
2.2.3.1以上试验证明,将EM原露应用于垃圾处理中,具有极强的除臭功效。
2.2.3.2通过以上除臭的研究分析可知,臭味减少,空气中NH3浓度的降低的主要机理是:EM原露中的硝化菌将垃圾中的NH4-N转化成NO3-N,而NO3-N则被反硝化成N2气体或由真菌作用固定为微生物氮。
通过对EM的基本组成和机理的分析研究,以及结合在垃圾处理场所的现实地试验,经过严谨的监测,数据表明,EM菌群处理有机垃圾,完全可以实现一定浓度下的生物干扰作用,即通过EM菌群的接入、共生增殖后,抑制了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发酵功能,减少了腐败蛋白质的产生和异味气体的释放,该技术操作简便、使用灵活、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EM菌群净化探索,1999年4月9
2、比嘉照夫,EM—环境净化的原动力,日本EM环境净化情报中心
3、《给水与排水》,Vol,35,No4,P.62(2006)
4、宋昆衡,《给水与排水》,Vol,21,No3,P.19(2004)
5、同济大学《环境微生物学》,胡嘉骏
6、《环境科学》,Vol,32,No6,P.26(2004)
7、刘扬、成双集,生物强化技术,2002,3(5):36-40
8、微生物学杂志,2006,20(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