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一直是影响莱阳市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切实建立起科学、长效的城乡管理机制,推动城乡环境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城中村环境与城市环境同步改善,市环卫处对城中村卫生状况、环卫设施进行了全面调研,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收到明显效果。
一、城中村目前环境卫生状况
按照莱政办发〔2007〕35号文《关于实行城中村生活垃圾统一处理的通知》规定,我市有32个城中村需要实行生活垃圾统一处理。目前,有只有1个村庄全额缴纳垃圾处理费,所产垃圾由环卫处清运和无害化处理;有12个村庄只缴纳少量费用,所产垃圾部分由环卫处清运处理,部分自行运到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或利用本村自然沟壑填埋;有19个村庄完全不缴垃圾处理费,所产垃圾自行处置。同时城中村垃圾容器配套不够齐全,按规划要求,32个城中村应设垃圾方桶530个,中转站22座。目前这些村庄只设置了60多个符合标准的垃圾方桶,建设中转站1个,垃圾收运、处置比较混乱。有的虽设有简易垃圾箱、露天垃圾方池,但清运不及时,池内池外垃圾遍地,垃圾长时间积攒,臭气熏天;有的因缺少必要的垃圾容器,垃圾随地乱倒,造成垃圾死角,严重影响市容卫生;有的自设野垃圾场处置垃圾,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城中村垃圾垃圾容器不配套,管理不规范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城中村生活垃圾统一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长期以来,农民已形成了对生活垃圾随便投放的习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乱扔乱倒垃圾的危害性,镇、村两级对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在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二)市、街道办事处、城中村三级环卫管理网络不健全。管理网络未全面、深入地建立和普及,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卫管理网络,在管理上各村为政。由于各村环境意识、经济状况不同,极易出现管理上的不平衡。
(三)环卫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不能满足需要。32个城中村应设垃圾方桶530个,中转站22座。目前这些村庄只设置了60多个符合标准的垃圾方桶,建设中转站1个,缺少垃圾方桶470多个,垃圾中转站20多个;大部分村庄没有卫生保洁队伍。造成环卫设施投入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不同,对环卫设施的投入量不同;一方面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村庄对生活垃圾统一处理这一新生事物认识不足,不舍得在这方面投入。
(四)生活垃圾统一处理费资金不到位,使环卫部门无法开展这项工作。
三、对策
(一)把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它要求农村脏乱差的现状要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稳定。而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是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手段,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把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规划、建设、考核融为一体,扎实有效推进这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市、街道办事处、城中村三级环卫管理网络,设立城中村卫生保洁队伍,规范管理机制。各街道办事处各村建立健全垃圾清理、收集、转运保洁管理责任制,并制作卫生保洁公示牌,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把城中村环境卫生纳入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市综合整治办公室定期组织城建、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进行检查考核二是市环治办对各镇(街道)的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和卫生死角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暗访检查,并在网上公布暗访结果,督促各单位限期整改。并将此项考核纳入市政府对部门工作统一考核序列当中。
(三)建立资金保障机制。镇(街道)、村两级把生活垃圾统一处理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建立“城乡一体、统一处理、村级出资、环卫服务”的城中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对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一点、办事处拿一点、村庄出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目前资金不足问题。
(四)加强宣传教育,在城中村范围内掀起一个环境卫生教育活动。垃圾集中收集是个新生事物,对于农村来说,要让农民完全接受并主动配合,需要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因此,街道办事处、城中村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橱窗、横幅等,采取多样化、有针对性、持续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意义和目标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宣传教育,逐步转变农民现有的一些落后观念,进一步提高认识,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生活垃圾统一处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形成政府牵头,各方响应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使农村党员成为村容整洁的宣传员、监督员和先锋队。在农村广泛开展“门前屋后三包责任制”,促进和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与保护意识,增强公共卫生观念和保洁的自觉性、主动性,自觉参与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上来。
作者单位:莱阳市环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