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考察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考察,使我们对垃圾处理设施和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人感受最深的是澳门废物焚化厂和香港翠谷垃圾填埋场。澳门废物焚化厂是一个花园式的工厂,而香港翠谷生活垃圾堆填区就像一座美丽的公园。
在澳门和香港考察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会出现同一个疑问“这是垃圾焚化厂吗?”,“这是垃圾填埋场吗?”,如果不是早有所知,根本不会想到那是一些垃圾处理场。
在走进澳门垃圾焚化厂的时候,不仅听不见任何由机器发出的噪音,而且连垃圾发出的异味也闻不到。该控制室里只需要三个人,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整个焚化炉的焚化过程,如果在焚化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错,电脑就会发出警报声,并显示问题出现的方位,这样控制人员就可以通过电脑控制及时解决问题,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还提高了整个焚化效率。诺大的一个焚化厂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日间低于60分贝,晚间则低于50分贝。
香港的翠谷生活垃圾堆填埋区,与香港无线电视台、苹果日报等几个香港主要的媒体只相隔一条马路,周边的绿化做得非常好,而且闻不到垃圾发出的异味,该堆填区从建设到正式运营以来,没有收到邻居们的任何投诉。整个堆填区的建设和营运,均依照预先设计好的分区堆填计划进行,倾倒区域由一个单元迁移到另一个单元,边填埋、边建设、边复绿,既减少异味、气体的排放及火警的发生,又改善了堆填区的外观。
结合广东省城镇垃圾处理的现状,澳门和香港在垃圾处理上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严格按标准对垃圾填埋场进行设计、建设、营运和管理。
(二)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费用的投入,可借鉴香港的做法,建设费用由政府负责,先由承包公司垫付,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开始营运后,政府分期还款给承包公司,这样既可减轻政府一次性投资的压力,又可减少投资风险、保证设施竣工后能正常投入使用。
(三)对于较大型的垃圾填埋场,以分区填埋的方式为好,即分单元填埋,边填埋、边建设、边复绿,既减少填埋后的复修工作量,改善填埋区的外观,又保护了环境。
(四)填埋场渗滤液经本场渗滤液处理厂处理后再输送到生活污水厂处理,既可降低处理成本,又能达标排放,实现无害化。
(五)在填埋场设立内部资源回收站,循环利用场内物料,用于覆盖、修路、填料等;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
这次考察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并对这些垃圾处理场(厂)的高标准的建设、市场化的运作和科学化的管理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