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恶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控制二恶英的污染。本文在剖析二恶英污染问题产生途径的基础上,分析相关治理技术及相关对策,阐述研究现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二恶英污染治理
1.前言
二恶英是指含有二个或一个氧键连结二个苯环的含氯有机化合物,由于氯原子在1-9的取代位置不同,构成75种异构体多氯代二苯(PCDD)和135种异构体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通常总称为二恶英(Dioxin),其中有17种(2、3、7、8位被氯取代的)被认为对人类和生物危害最为严重。
二恶英被称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它是一种含氯的强毒性有机化学物质,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只有通过化学合成才能产生,是目前人类创造的最可怕的化学物质,例如:0.1克的二恶英毒量就能致数十人死亡,致上千只禽类于死地。该化合物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有致癌、致畸形及生殖毒性,可造成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高浓度二恶英可引起人的肝、肾损伤,变应性皮炎及出血,它一般用皮克或纳克来计量。越战期间,美国在越南撒下大量除草剂,其中混入了二恶英,受害地区出生了大量的畸形儿,事后被证实为二恶英所致。二恶英在环境中已存在了数千万年,通常浓度很低,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带有微量二恶英,环境中的二恶英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工业化国家,环境中二恶英浓度于七十年代达到峰值,其后下降,垃圾焚化、氯气脱色、香烟燃烧、六氯酚和五氯酚的生产过程、燃烧用五氯酚或三氯笨酚处理过的木材都可产生二恶英。二恶英性质稳定,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年,气态二恶英在空气中光化学分解的半衰期为8.3天,在人体内降解缓慢,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2.二恶英的产生途径及机理
2.1.二恶英的产生途径
在焚烧过程和化学反应中二恶英是由苯环与氧、氯等组成的芳香族化合物,其中毒性最强的为2、3、7、8四氯联苯(2、3、7、8TCDD)。二恶英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完全由人为污染造成。其来源包括:
(1)苯酚类的除草剂的生产过程和燃烧过程及对用这种除草剂喷洒过的植物的燃烧过程;
(2)造纸厂在纸浆的氯气漂白过程中漂白废液;
(3)焚烧含有石油产品、含氯塑料(聚氯乙烯)、无氯塑料(聚苯乙烯)、纤维素、木质素、煤炭等垃圾物;
(4)含铅汽油的使用;
(5)烟草的燃烧;
(6)在农药生产和氯气生产过程中以副产品或杂质形式产生二恶英;
(7)灭螺用的五氯酚钠含有痕量二恶英。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城市垃圾的不完全燃烧是城市二恶英的主要来源。
表1:二恶英的产生途径(单位:g,TEQ/yearTEQ为毒性当量)
发生源
|
发生量(g, TEQ/year)
|
城市垃圾焚烧
|
3100~7400
|
有害废弃物焚烧
|
460
|
医疗废弃物燃烧
|
80~240
|
下水污泥燃烧
|
5
|
炼铁、炼钢
|
250
|
汽车尾气排放
|
5
|
纸浆处理黑液
|
40
|
造纸、板纸
|
2
|
纸浆碳化燃烧
|
3
|
合计
|
3945~8405
|
(资料来源:京都大学平岗教授,日本)
2.2.二恶英的形成机理
城市垃圾焚烧炉中二恶英有两种成因:一是二恶英类物质混入垃圾,二是焚烧炉在燃烧垃圾过程中产生二恶英,其机理相当复杂,有关研究认为,焚烧垃圾时,二恶英的形成机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