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灰色理论中的GM(1,1)预测模型对某工业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进行预测。根据垃圾量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分类收集的基础上,可采取回收利用、焚烧和卫生填埋等综合处理方法,并对其管理与技术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灰色理论;生活垃圾;预测量;对策研究
1前言
我国工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管理大致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之前,城市生活垃圾大多被送往郊区农村作肥料;80年代前后,生活垃圾长期依靠直接堆放和其他方法简易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少工业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生活垃圾处理也由过去的分散堆放改为集中填埋。目前,我国工业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卫生填埋,约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而焚烧处理的量甚微。进入21世纪,以卫生填埋为主的传统处理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长,在21世纪初,总量就已达1.2~1.4亿t,依靠单一的填埋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日趋增加的处理量。尽管卫生填埋由于技术工艺简单、维护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随着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不断应用,其二次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本文将通过典型工业城市生活垃圾量的预测,探讨在新形势下的处理对策。
2工业城市生活垃圾量预测
以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为例,利用灰色理论模型预测2010年之前生活垃圾量。
2.1GM(1,1)预测模型的建立
城市垃圾产生量具有单调递增、非负、变化率不均匀等特征,符合灰色理论的建模条件,故可建立灰色模型来预测未来城市垃圾的产量。灰色理论中的几种预测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离不开GM(1,1)这个基本的预测模型。
计算结果见表1。
表1上海市生活垃圾日清运处置量实际值与预测值对比(t)
进行后验差检验[3]计算:
后验差比值C:C=S1/S2=0.116649195<0.35
小误差概率:P=P{|εi(0)-
式中,S1、S2—原始数据;
P—小误差概率;
ε—can差。
对照精度检验等级[3],灰色系统预测拟合精度为1级。
若精度较低还可通过残差GM(1,1)模型对原模型进行修正,直至达到理想的精度。
3工业城市生活垃圾量处置对策研究
按照预测,上海市2010年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将达3.2万t,全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比目前翻了一番。由于在实际过程中生活垃圾日清运量的增长并不完全是递增的,达到一定数量后,有可能出现暂时的稳定状态。而上海市迄今为止已采取对生活垃圾源头控制和分类收集等重大措施,必定会影响生活垃圾日清运量的变化。对灰色模型而言,若拥有数据不足,会一定程度影响预测量的精度。因此,随着预测数据序列的增长,实际值与预测值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但是上述预测表明了上海市生活垃圾日清运量的大致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提出更为积极的处置对策。
3.1建立与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法规体系
为加强对我国城市垃圾管理,国务院、国家
为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城市管理局紧紧围绕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为理念,在相王广场开展安全生...
[详细]
2019-06-21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