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确实住在垃圾焚烧厂旁边,直线距离200米,下楼后走路三分钟就到。
我到达日本的当天,研究所安排了在东京大学留学的李佳楠博士陪同我去办理入住等手续,并带我熟悉周边的环境。我一眼就看到了住处旁边有个巨大的白色烟囱般建筑物。李佳楠告诉我,那就是烟囱,那里有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已经在日本待了七年的他说这句话时神情毫无异常,他也生活在这附近。
我住的地方绝不是偏避之地,我的公寓楼位于池袋地铁站北口,池袋站是东京市区三大交通枢纽站之一,这里是东京市区人口最密集、商业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这样的地理位置居然建有垃圾焚烧厂,我不禁大为惊奇。所以安顿好住宿后两天,我就自己跑到垃圾焚烧厂去转了转。与中国大陆垃圾焚烧厂周围环境脏乱、空气中散发着刺鼻味道完全不同,这个垃圾焚烧厂毫无异味,甚至比东京市区的很多建筑还要干净整洁:白色的烟囱高耸入云,却肉眼看不到一丝烟尘,仿佛只是摆设;砖红色的底座大楼旁边还有一幢相连的黑色玻璃外墙大厦。这个大厦在地图上显示为“丰岛区健康广场”,楼里有丰岛区的市民健康体检中心,楼上还有一个健身中心以及游泳池。三层、四层则是垃圾焚烧厂的办公室,四层有一座廊桥可以直接通到垃圾焚烧厂大楼里。
更加不同的是,日本的垃圾焚烧厂是对公众开放的,没有戒备森严的保安和门卫,我随意就乘电梯到达了位于四层的垃圾焚烧厂的办公区域。一出电梯是宽阔的大厅,摆有垃圾焚烧厂的全景模型展示,墙上贴着各种展示宣传画,墙边桌子上放着各种宣传资料介绍垃圾厂的情况,还有各种环保数据的实时报告。
但由于不会日语,所以直到10月8日我才在李博士的陪同下正式参观了这家垃圾焚烧厂,这一天也是该厂对公众提供开放讲解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东京都共有23个区,总计21个这样的垃圾焚烧厂,除杉并区垃圾焚烧厂目前因重建停工外,其他20个都在运转。每个月每家工厂至少要有一天对公众提供免费的开放讲解,只要提前电话报名,任何人无需登记也不用出示任何证件,即可在工厂技术人员的陪同下参观垃圾焚烧的全部运作过程,并听取专业讲解,有疑问也能获得解答。
当天负责讲解的垃圾焚烧厂员工叫仓持,还有一些日本人也来参观,主要是年轻父母带着小孩前来,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环保教育。
或许因为有不少孩子参与,仓持带领我们参观过程中,讲解重点没有放在关于工厂如何运作等专业问题上,而是不断在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因为日本的垃圾分类后,可燃性垃圾就拉到焚烧厂来焚烧发电,不可燃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则送到专门的“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大型垃圾则先送往“大件垃圾破碎处理点”,经过破碎处理后区分出可燃与不可燃部分再分别处理。所以,如果垃圾分类出问题,不可燃垃圾被来垃圾焚烧厂,会增加垃圾焚烧厂的工作难度,严重的还会影响工厂正常运转。比如金属物品进入焚烧炉后会破坏机器设备。
过于通俗的讲解当然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在参观流程结束后,我又单独咨询了仓持先生一些问题。据他介绍,丰岛区垃圾焚烧厂是1997年才新建,于1999建成的。我对此更加好奇:“在池袋这样的闹市区兴建垃圾焚烧厂,周围的居民怎么能接受?”
仓持先生说,过去丰岛区没有自己的垃圾焚烧厂,垃圾都是拉到别的区去处理,但随着东京人口增加、垃圾越来越多,在丰岛区新建一个垃圾焚烧厂是必须的。因为当年池袋北口这块地是政府原来预留准备开发旅游项目的一块公益用地,不牵涉私人住宅,所以改为建设垃圾焚烧厂也会减少征地带来的争议,降低开发成本。当然,这里确实距离居民区太近,所以当初也遭到一些市民的抗议,还有的市民去法院打官司起诉了。
“我们也知道给周围的居民增加了麻烦。”仓持先生用日本人惯有的表达方式一边对我解释一边微微鞠躬:“所以我们尽量将这种麻烦降低到最小。我们也不断去和周围的区民沟通,期望获得他们的理解。可能刚开始比较难,但一年、两年过去后,随着我们的坚持与努力,大家也接受了我们。”
据称,也正是为了避免扰民,丰岛区垃圾焚烧厂的烟囱高度最终建为210米,这也是东京都23个区21家垃圾焚烧厂里最高的——原则上烟囱高度不低于150米就符合环保要求,但考虑到池袋地区人口密集高楼较多,所以丰岛区垃圾焚烧厂把烟囱尽量加高了。经过多重环节的处理后,烟囱里最终排出的只是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等一些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气体。
仓持先生还在手机上给我展示了有关垃圾焚烧厂的一些公开信息,包括垃圾焚烧厂周边的实时空气质量、垃圾焚烧厂每天的垃圾吞吐量等数据,让人能充分相信,即便生活在垃圾焚烧厂,周边也是安全、环保的,而且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也已经成为东京都重要的电力供应来源。
如何实现环境的长远发展
参观完丰岛区垃圾焚烧厂,我不禁有些感概。作为一个曾长期在中国国内关注环境问题的新闻工作者,在很多热点事件中我都十分矛盾。一方面对于国内环境事件中越来越多的“邻避运动”现象无可奈何:老百姓期望环境改善但又不愿意有利于环保的工厂建在自己身边;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政府、企业如何信誓旦旦保证安全性,不断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安全事故确实不能不印证老百姓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我曾在池袋周边向一些居民以及饭店服务人员询问他们对身边存在垃圾焚烧厂的看法,通过我英文夹杂中文的采访,得出结论基本上大家都觉得没有影响,生活很放心。
“安全、放心”是内在要求,如果只是表面的干净、整洁,没有内在的环境安全,一个社会不可能真正让人有清净之感。
但建设干净、安全的环境岂是那么容易?日本对于垃圾分类与处理的严格连日本人自己也觉得有些过分。“我小时候也没有这么严格的”,东京大学教授阿古智子告诉我,对于垃圾处理这些年日本是越来越严,颁布了很多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