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公厕与本土文化研究

2011-01-27 互联网 作者:唐先全 A+  A-

4.独特的厕所设施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保留了蹲厕的习惯,与西方人的坐式大不相同,中国的厕所普遍设有蹲坑。正如“一个坑两块板三面土墙围四方”的描述,虽然简陋但比起当代全封闭的厕所习惯,这里空气自然、光线柔和、视觉开阔,可以说是生理、心理、视觉和嗅觉上的放松的良好环境。所以当代西方有些较为前卫人士,在自己的别墅庭院里专门模仿这种低级的做法。从科学角度分析,蹲姿更有利生理排泄。皇帝“如厕”用一种类似椅子的马桶,座面上开孔,两边设扶手,配有细部装饰。御厕的下面也会有通道,把“龙粪便”引入其它地方,可为人性化、环保的设计了。夜壶设计更可谓样式繁多、造型奇特,有圆形、球形,更有各种模仿动物的防生形态,功能尺寸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材料工艺也是古代造物的精品。
厕所建筑在古典建筑院落中常位于空间隐蔽、树木丛生的角落,并多配有芭蕉、翠竹、紫丁香、核桃树等姿态优美、气味芳香的植物,尤其当庭院园林化后,厕所建筑和花园融为一体,再配以假山、石径、漏窗,融入青砖灰瓦、粉墙黛瓦的南北格调,达到了艺术性很高的园林景观境界。
5.丰富的生活文化
据《世说新语》记载,早在西晋时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婚宴当晚驸马爷到厕所偷吃“干枣”和“澡豆”的故事,得知当时宫廷厕所采用“干枣”和“澡豆”分别来除异味和洗手的习惯。一些世家贵族更有每入厕后更衣的习惯。
中国古代也有不同的材质、样式的马桶,于西方现代的陶瓷马桶不同,我国古代马桶采用枣、栗、樟等硬质木材制作,工艺技巧甚至超过古建筑的门窗的制作。马桶也成为了厕所文化中最为“风光”的器物,各地还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北方每有新婚嫁取,新制的马桶被漆成红色,内装红鸡蛋、大红枣、花生等吉物,伴随新娘一道如洞房,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马桶可谓登上了大雅之堂。
近代,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推进,出现了许多蹲、座并置的大型公共厕所。它们多数归单位或街道管理办所有,并设有专人早晚打扫,环境虽然比不上星级酒店的厕所,但比起以前的要文明很多。许多居民甚至为抢先入厕,每天都要起个大早。除满足一时之急外,这里还是谈古论今的好地方,大家纷纷自由畅言,为厕所增添了作为信息交流场所的新功能。
三、科学技术对公厕文化的影响
近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科学与技术逐渐趋于一体化,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人类改造、利用、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同时,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统一的自主系统,淡化了本土文化与异邦文明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地域文脉的一种冲击。
我国正处在科技发展的造福阶段,大量新的、先进的、外来的东西取代了老的、低级的、本土的东西。高楼大厦成为城市统一模式,钢筋混凝土成为了建筑的主导模式,为崇尚先进、努力摆脱落后的面貌,在发展中我们失去了记忆中曾经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特别是传统的厕所文化。表现如下:
1.马桶的普及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好像一夜之间,不分男女老幼和特殊人群,座式马桶取代传统样式,本土样式成为落后、愚昧的标志。尤其当我们的厕所设施还没有像马桶一样先进、卫生状况还处在不发达的情况下,马桶显得更易于传播疾病。依据调查发现,许多人在使用公共马桶时,十分担心座便器上不干净,尤其对女性。我们传统的蹲厕、木制马桶等样式是否具有开发潜力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关于厕所设施,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样式。
2.厕所空间的变化
厕所究其本质,所提供的空间是供人们在里面轻松、快乐地排泄掉体内胀物。虽为时间短暂,但过程与环境氛围的营造则很重要。传统的厕所以自然采光通风见长,内外空间有分有合,人在使用厕所时,风景视线灵活通畅,各种植物花草清香扑鼻,更有些是建在青叶扶疏、苔藓鲜润的植物茂密之处。而现代公共厕所则变的越来越小、越来越封闭,完全忽略了人在使用时对外环境的视觉要求,它所创造的内部空间提供全私密性的同时,更给人封闭、压抑甚至恐惧般孤独的感觉,以往公厕人与自然、人与人信息交流的功能消失殆尽。从实用艺术角度看,艺术引入公共空间,就要加入公众的参与,包括提供给大众交流的空间,这也应是设计者的最初想法,把情感与社会共享、交流、共鸣作为设计的切入点。而在科技发展推动下的公厕设计,越来越封闭、程式化,大量工业设备集中一体,仅为解决一时的便洁,而忽略了大众与景观厕所的和谐关系。
3.环境质量的变化
传统的厕所多为低技术、环保的生态地域材料和乡土技术建成,而现代的公共厕所构造更多的是使用人造合成材料。为了排除异味常用人造清洁球、空气清洁剂、芳香剂等来达到“星级”效果,而这些人造设备常常隐含着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成分。所谓自然的通风多依靠单一的人工动力来实现,如换气扇、空调、取暖设备、装饰照明等,消耗大量的能源的同时,把人与自然完全分割开来。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