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2007-01-02 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陆伟东 周少奇 路江涛 A+  A-

1.3 禽畜粪便污染现状与危害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兴建了许多大中型集约化的禽畜养殖场,养殖业规模及产值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禽畜粪便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有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已达到约17.3亿t,是工业废弃物的2.7倍[9]。广州市1997年禽畜粪便排放量为473.193万t[10]。上海市近年来禽畜粪便的年发生量已突破1200万t,远远超过该市当年工业废渣(663.11万t)和生活废弃物(666.44万t)的排放量[11]。限于技术与经济可行性,绝大多数禽畜粪便未做任何处理直接排出场外。而养殖场在地域分布上多在水源保护区,这样经过多年运行后,这种直接排放已造成地表水、饮用水的严重污染,同时也是大气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源。畜禽粪便堆放期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其中有机物质被分解而产生一些诸如甲烷、硫化氢、氨气、甲硫醇等恶臭气体。空气中这些有害气体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对人和动物产生有害影响。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存栏3万只的蛋鸡场,每天向空气中排放的氨气达1.8 kg以上。在氨气浓度为50 mg/m3猪舍内,饲喂小猪4周,采食量下降15.6%,饲料利用率下降18%[12]。陈素华等[13]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集约化畜禽养殖废水中BOD5含量每年为30万t,为该市工业和生活污水中BOD含量(10万t/a)的3倍;仅有不足3%的粪尿等废弃物在排放前经过无害化处理,绝大部分就近排入水渠汇入河道或渗入地下;一些养殖场距地面100m地下水中的氨、氮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2~3倍。1996年广州市禽畜粪便废水中的COD占全市废水中COD总量67%[14]。禽畜养殖业禽畜粪便污染已成为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相并列的三大污染源之一。因此必须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禽畜粪便治理与资源化技术,使粪污处理达到无害化、资源化,以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4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与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剩余物、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废旧衣服鞋帽等[15]。由于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处理设施,部分农民环保意识又相对较差,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如旧衣服、一次性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灯管、灯泡等随意倒在田头、路旁、水边,许多天然河道、溪流成了天然垃圾桶[16]。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不仅侵占了土地,而且还成为蚊蝇、老鼠和病原体的滋生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垃圾腐烂、发臭以及发酵甚至发生反应,不仅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而且垃圾的渗滤液还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另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偏低,饮用水大多取自浅井,因此,垃圾中的一些有毒物质的渗漏,如重金属,废弃农药瓶内残留农药等,随雨水的冲刷,迁移范围越来越广,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15]。
1.5 乡镇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与危害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民营、集体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据统计,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中固体废弃物产生量0.51亿t,而且每年呈不断增长的态势。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达到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1/5~1/3,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17]。乡镇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若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处置,其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将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农田,并可以通过食物链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 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对策
2.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业清洁生产
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从本质上来说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所造成的,因此必须作好各个地区的农业长远发展规划,调整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借鉴工业上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和思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即打破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模式,开展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从源头抓起,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注意防止污染物产生,使废物产量最小化,并将每个环节产生的副产品与废物及时回收,综合利用。
2.2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大力扶持的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实施垃圾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堆放池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大力推广农田秸秆、禽畜粪便制沼气技术和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秸秆、人畜粪尿堆肥化处理设施,使农田秸秆、人畜粪尿等有机固体废弃物既得到处理的同时也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2.3 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禽畜粪便未经稳定化直接施入农田,由此加重了农村水体和土壤污染。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考虑将环境教育内容加入到课堂,组织学生对一些热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发表评论
0评